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亚五国立国之后,迅即面临生存问题。在苏联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中亚各国主要作为全苏原料供应基地,没有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如哈萨克重点发展煤炭、石油、农牧业,而70%的日用消费品靠其他共和国提供;乌兹别克棉花产量占全苏2/3,但60%的工业品靠其他共和国提供;土库曼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58%的粮食和90%的轻工产品靠进口;吉尔吉斯重点开发水力资源,100%的石油和天然气、44%的轻工产品靠进口;塔吉克重点开发  相似文献   

2.
米尔济约耶夫担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后,乌便将修复和发展与中亚邻国之间的关系作为乌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通过调整中亚地区政策,乌与其他四个中亚邻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改善为中亚地区一体化的重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由于乌外交政策的发展方向仍存在不确定性、中亚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集体身份的形成困难重重、域外大国对中亚地区一体化所持的立场不明朗等原因,导致重获生机后的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仍存在许多变数。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增强对欧洲这一特定地理区域和文化政治实体的认同意识 ,不仅为欧洲公民接受政治经济统一的现实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 ,也影响和制约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进展。然而在民族国家观念依然盛行的今天 ,文化认同更多地指向民族层面 ,以欧洲为价值核心和基础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为薄弱。为此 ,应当从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入手 ,通过发掘和强调欧洲文化的共性以及加强欧洲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建构超越民族的欧洲文化认同 ,使欧洲朝向更为紧密的统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多重三边关系影响下的中亚地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总结和分析中亚的态势,提出在中亚存在的多重三边关系.首先,作为中亚区域的核心三角关系: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亚国家、俄罗斯、中国三边关系; 其次,跨欧亚区域的三边关系,包括俄罗斯、欧洲、中亚国家,其中包含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 第三,全球层面的三边关系,例如: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关系,俄罗斯、欧洲、美国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中亚地区内部的多元化以及外部的多样化共同深刻地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中亚外部环境的基本形式,三边关系应以尊重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为目标,并考虑在不可避免的合作与竞争的外部行为过程中采用共同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亚市场一体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作者首先确定降低国家间交易成本障碍的潜在的渠道("一体化模式").其次考察这些渠道的形成并指出两种困惑:单个国家集权化的成功相对于它们之间国际合作的失败,公司和贸易网络非正式合作的成功相对于政府协调行动的缺失.最后探究致力于权力平衡的中亚市场一体化模式的相对成功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亚一体化进程经过20年的实践,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中亚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被竞争与防范所代替,呈现出停滞的局面。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以及微观层面的民众区域认同,有助于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具体而言: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区域整合力不高,不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政治思想;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中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中亚学者缺乏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民众缺乏"中亚认同"。这些文化因素共同导致了中亚一体化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中来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宣布独立,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给五国的社会经济带来根本好转,相反,五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宣告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性一体化阶段.中国台湾由此获得参与东亚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途径,东亚制度性一体化遂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新因素.文章通过对两岸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情况,以及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探讨了东亚制度性一体化视角下两岸关系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两岸在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的地位悬殊,中国大陆居于中心,而中国台湾处于边缘,东亚制度性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将增强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主动性,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中、美在东亚的博弈是影响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两岸关系的深层原因;未来以两岸制度性一体化为中介,两岸经济一体化、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两岸关系发展三者之间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新中亚战略及中亚地区战略格局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由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1997年以来,美国开始实施“新中亚战略”,逐步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大国力量分布态势,导致地区格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俄俄美在中亚地区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三边结构,中俄美都是独立的一极;另一种是两边结构,中国和俄罗斯联合为一边,美国为另一边.这两种形态混合存在,各有其意义,它们都反映出中亚大国关系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传统的地区一体化理论范式存在其合理内核,但不足以涵盖所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中亚地区的一体化需要具备综合性、无霸权和机制化等条件,可以把这种新地区主义模式称为"战略一体化".中亚地区一体化机制建设的过程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述中亚地区一体化的条件并没有完全具备,导致一体化机制建设进展缓慢.中亚地区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前期成果、合作领域、合作理念、机制化建设等方面为中亚一体化提供了条件,与中亚新地区主义模式的本质特征相契合,在中亚的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为中亚的一体化机制建设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华人认同东南亚社会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其中,广大华侨华人的价值取向与归属观念的变化尤为突出。时至今日,东南亚各地华人认同并逐步融合于当地主流社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认同会对政治的认识与行为带来重要影响。但从国际关系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构建东北亚共同体为背景,以韩中日三国为主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东北亚地区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度和影响力,民族国家认同对地区认同的形成以及东北亚国家的对外认识的影响,超国家的接触对国家、地区认同及对外认识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得出了结论。并认为,韩中日三国均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并对地区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东北亚地区存在的否定相互认知,根源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5.
反全球化运动:新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颖 《欧洲研究》2005,23(2):58-72
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社会掀起的反全球化运动与60年代末兴起的新社会运动颇为相似。本文从社会运动和新社会运动的含义与特征入手,在对新社会运动的几种主要理论即现代化矛盾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当今国际社会中反全球化运动的议题、主体、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政治机会结构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反全球化运动是新社会运动在新的国际背景下的一种体现,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新社会运动理论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亚地区的农业经济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联经济日益陷入危机,中亚的农业也相应地步入了发展低谷,同样经历着日益严重的危机。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农业经济经受了巨大的阵痛,并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一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一体化传统模式是以“同质”成员体为基础,通过区内核心力量协调成员利益来实现区域机制共建,但它无法适用“异质”成员的东亚一体化。然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逐渐放松传统模式的约束条件,推动着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由此,东亚一体化可以突破传统模式而前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如何设计区域制度、降低制度变迁供给主体的政治成本以及发挥区域的吸引力与全球化并行不悖等理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地区认同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缘于地缘政治但又超越了地缘政治,是冷战后各成员国探索就如何与邻国建立起建设性的睦邻关系之思考、实践并最终提升为"上海精神"的逻辑结果,但这种地区认同实属低层次的"政治型的回应性认同",认同并未赋予成员国间的亲近感与地区责任感。今后在推动成员国地区认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成熟的地区组织在构建认同方面的经验,更应考虑到该组织自身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相似文献   

20.
竞争与合作: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贵洪 《当代亚太》2006,(12):12-18,51
本文主要从地区视角考察中国和印度在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经济和安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印作为两个崛起中的亚洲大国,其利益和影响正扩展到亚太各个次区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印在南亚的竞争会多于合作;在东南亚,经济合作要大于竞争,但安全上的竞争要大于合作;在中亚,中印竞争或冲突的可能性较小,而合作的潜力和前景看好。在促进(次)地区的经济和安全方面,中印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不断改善双边关系的同时,正确处理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影响,深化合作,健康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