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不能仅从行为人的主观偏好去解释,还需要从外部的体制机制去探讨。政府上下级间的层级关系和国家分层治理体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博弈的机会;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权责不对等和资源匮乏的困境,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建立,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投机的空间;现有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难精确支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滋生的条件;现行监督体制的成本效益、虚置弱化问题和问责制度的不健全,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留下了活动的空间。解决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可以从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健全规范政府权责体系、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问责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所谓"为官不为",指的是领导干部不能有效履职,在其岗位上未能有所作为,或者其行政过程与领导者的岗位标准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为官不为"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其原因固然与官员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密切相关,但是也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三期叠加"的环境挑战有关。针对中央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为官不为"问题,形成权力运行的激励与惩戒机制,是解决"为官不为"的重要举措。为此,一要结合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尽快施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二要强化制度激励,形成领导干部在制度框架内依法行政科学用权的动力机制;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发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四要通过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培育优良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3.
继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治理"为官不为"也提上政府日程。面对既要减少腐败存量又要遏制官员不作为增量的新形势,寻找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新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分析"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主观上责任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严治吏新举措所形成的政治新常态以及来自群众和媒体的外部压力。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社会基础方面,应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制度环境方面,要堵塞公务员权责界定的制度漏洞;治理结构上,要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报载,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这位因衡阳贿选案落马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当地官场评价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他守住了"为人之德",却失缺了"为官之德"。"不贪腐便是好官"是"童名谦式悲剧"的最大教训。当下,随着反腐运动的不断深入,毋容讳言,有些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庸懒散软"等现象,有些干部认为"为官难","做事容易犯错误",担心反腐烈火殃及自身,终  相似文献   

5.
董飞 《理论导刊》2016,(8):54-57
继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治理"为官不为"也提上政府日程。面对既要减少腐败存量又要遏制官员不作为增量的新形势,寻找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新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分析"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主观上责任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严治吏新举措所形成的政治新常态以及来自群众和媒体的外部压力。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社会基础方面,应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制度环境方面,要堵塞公务员权责界定的制度漏洞;治理结构上,要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作风悄然而起。从生态行政学视角分析官场出现的这种消极适应性行为,我们发现"治标"与"治本"相互割裂、行政资源消耗过大而行政效能低下、"隐性行政"和"显性行政"背道而驰是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领域"为官不为"治理的主要缺陷。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开启"标本兼治"型公共治理新模式;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酿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体制机制因素;必须吸纳世界各国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以"柔性行政""谦抑行政""协商行政"开启当代中国"为官不为"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作风悄然而起。从生态行政学视角分析官场出现的这种消极适应性行为,我们发现"治标"与"治本"相互割裂、行政资源消耗过大而行政效能低下、"隐性行政"和"显性行政"背道而驰是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领域"为官不为"治理的主要缺陷。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开启"标本兼治"型公共治理新模式;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酿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体制机制因素;必须吸纳世界各国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以"柔性行政""谦抑行政""协商行政"开启当代中国"为官不为"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在能力不足不想为、动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三个方面。"为官不为"源于干部权力观错位、干事本领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充分、容错机制不完善、问责追责不严格。需从源头治理的角度、创新制度和机制的角度、多措并举实施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治理机制,既提高干部日常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又创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太平官"不太平,从"为官不为"转向"为官当为""为官要为""为官必为"。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中央强力反腐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干部的行政效能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基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开的350个"为官不为"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履职不力、缺乏担当是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态,扶贫、拆迁和环保等领域是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的集中区域。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主观意愿不积极、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和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应该从增强个人修养、优化考核激励以及完善监督问责三个方面对"为官不为"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0.
高峰 《求知》2014,(11):7-8
<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这是当前推进全面改革、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懒官是懒政形成的主因之一,解决好为官不为的问题,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使命责任,致力营造风清气正、进取有为的政治生态,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从"动机—行为—结果"与"能力—支持—价值"角度看,当前明显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可细分为八种类型,即无利而不愿为、无力而不能为、无心而懒作为、无胆而不敢为、居功而不再为、居过而不敢为、应付而慢作为、积极而反作为。从根本上看,当下的"为官不为"乃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紧密结合,其本质仍是官僚主义在作祟;究其成因,既有官员个体方面的心态与能力因素,也包括体制机制性因素。要有效治理"为官不为",必须对症下药,从思想、制度、组织上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治理,既要大力加强官员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也要进一步完善干部正向与负向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责任制、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的三联动与配套运行,建立科学的干部容错机制、实现选人用人科学化,还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压缩产生"为官不为"的行政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5)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开局之年,在明晰"腐"和"廉"的关系的前提下,高校反腐倡廉应切忌被"温水煮青蛙";应切忌"为官不为";应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同时本文对高校如何反腐倡廉进行了思考,认为要将制度反腐和内心自觉相结合;扩大民主监督,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高校应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积极纠正"四风",协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一切形式的腐败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13.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在以行政发包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必然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基本逻辑和独特模式的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探寻:多层级权力关系、属地管理与"内控"模式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行政权分配特点与发包方相机授权导致基层干部权责失衡;财政分成和预算包干模式使基层干部面临强财政约束与资源匮乏困境;干部管理制度缺陷降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风险;代理人成本制约与横向监督虚置削弱基层干部履职监督体制效能。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规制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权责体系、优化财政预算与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干部选任考核激励制度、健全干部履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树立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年的努力,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四风"现象,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监督不健全的重要影响、行为定性难的客观影响和心理成因复杂的主观影响。当前和今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正确把握和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权制结构的平衡,为高校系统从源头上破除"四风"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作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和加大惩处力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官德是为官者立身从政之本,为官者具有良好官德是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晏子春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官德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官要"以民为本",在遵循民意中恪守"爱民""乐民"理念;为官要"尽礼行忠",在躬亲践行中坚守礼义准则;为官要"劝谏纳善",在处事履职中坚持刚正不阿;为官要廉洁清正,在省察自律中加强品性修养。《晏子春秋》体现的传统官德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25)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针对在高等院校中存在的"四风"问题进行探讨,力图从思想上破除"四风",从行动上戒除"四风",确保高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正"为政不廉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3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仕而废其事,罪也。"庸政懒政怠政必须继续坚决加以整治。国务院将继续开展大督查,该处理的处理,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为官不为"即"在其位不  相似文献   

18.
<正>"四风"问题的隐蔽化、变异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八项规定的威慑力,另一方面表明了纠正"四风"是一项攻坚战、持久战。预防和纠正"四风",一要靠制度建设,二要靠机制保障,三要靠干部带头,四要靠群众支持。靠制度,必须扎实、扎紧、扎严制度的笼子,从细微之处抓起,抓小抓早,以规制防范各种领域、各个环节的"四风"问题。靠机制,既要靠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又要靠长效监督机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决策前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官场中讲究政坛言语、注意仪表形象也是为官之道。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着类似情况。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党政机关的领导要讲话,单位要制定计划、搞年终总结等,都要有专职秘书写出稿子来,然后领导照着念,稿子的内容多半为"官话"。一个人当了官之后,工作中用的、说的全是"官话",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7)
正苗成斌研究员在《红旗文稿》第4期撰文指出,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一是增强从严治吏紧迫感,有的党员干部不讲人民民主专政,偏讲所谓"宪政";不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偏讲所谓"普世价值",甚至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有的认为理想信念不能当饭吃,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认为为官不易,甚至散布"当官不为人民币,不如回家去种地"等错误观念;有的懒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看到黄灯跑过去、遇到红灯绕过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章子不如条子、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