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而和谐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妥善处理人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兵 《工会论坛》2007,13(4):147-148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现实的必然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艰苦的历史过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统筹发展。通过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治国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上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合目的性的社会建构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  相似文献   

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在我国社会处于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论述正确处理人民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揭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我们今天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借鉴、继承和发展前人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越是客观、全面、科学地掌握前人的思想成果,就越是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成功,越是能够全面、稳固而可靠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社会失灵”作为考查“社会和谐”的比照对象,不仅可以考查中外思想家对“和谐”与“和谐社会”的论述,总结前人对和谐社会构成要素的探索,而且还能评估历史上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道德基础包括构建现代生态伦理、确立公正伦理、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最高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又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时空广阔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它在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是社会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前提;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社会理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历史进程,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将是共产党人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文章首先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其次,从树立诚信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树立服务理念三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需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系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发展,二是公正。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形成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党和政府的治国、执政能力,提高民众的素质,即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入手,论述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清晰地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法治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系统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在当代中国实现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形成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丰富而深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后人都无法超越。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意境深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复兴道家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历史的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角度来理解和阐明和谐社会,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和谐社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构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实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掘、总结和阐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和谐社会从内涵、目的和任务、发展阶段三个方面进行了粗线条的素描。和谐社会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通过为民众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来实现全民族整体素质、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事业的共同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五项基本任务。和谐社会的发展需经历五个阶段。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认为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个体矛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并促进社会向前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成果显著,在经济转型和矛盾凸显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经济转型中的诸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下重点任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种社会要素的共同努力,而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