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它首创中国民主,提出主权在民,启蒙了民众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倡导法治精神,彻底改革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开辟了治国的新模式;扩大政治参与,使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政治参与主体多样化,政治参与范围明显扩大,并开辟了政党政治的新时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法治等新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后,两次复辟,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致民主、共和等的制度建设难以建树。现代性的生成,如果不靠制度建设,仅仅靠强人人治,必然是种瓜得豆”结果。  相似文献   

3.
百年间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最常见的观点是推翻帝制成功,构建共和失败。其实,在辛亥革命发生前后,人们所接受的共和观念远非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中国古代、西方、日本观念与中国近代历史环境四者的交叉融合,使时人对共和的理解偏重于民主、革命、政体三重要素,进而影响到制度的构建与发展。辛亥革命前夕,各方对共和的争论与表达尤为充分,本文选择了语义分析的视角来探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普遍认可的共和语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剖析了语义上的误读对现实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把中国从落后、专制统治下带入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门,他的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初步实现,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和顽固,力量薄弱的资产阶级未能在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但他的革命精神和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群体中对辛亥革命最为纠结的一位作家。辛亥革命中,他未置身事外;辛亥革命后,他以文学文本形式描述他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这是因为他的社会人生追寻与辛亥革命的目标相近,即共和和启蒙。当然,他更偏重于启蒙,由启蒙而立人而共和。  相似文献   

6.
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在20世纪中国社会推翻帝制趋向共和的抗争中,爱国华人华侨始终心系祖国,以实际行动参与和支持了国内的变革运动,他们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民主共和新局面,成为近代中国崛起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主党派以不同形式来纪念辛亥革命:一是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纪念活动;二是组织座谈会、研讨会;三是发表文章、出版文集及举办书画展览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不断强化着民主党派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民初的政坛和社会转型的巨变中,唐绍仪是一位大起大落的著名人物.在少年时代,他以幼童身份出国留学,被撤回国后辗转进入仕途,由最初清王朝的一般涉外官吏,累迁至对外事务大臣.辛亥革命以后,他以“拥袁共和”的形象出现在南北议和的舞台上,并荣任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此后,他为谋求共和统一而四处奔波.面对袁氏及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他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护法的道路.作为一名留学生出身的年轻的新型外交家、政治家,他竭力维护民族权益,为民主共和政治而不遗余力.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唐绍仪因势利导,纵横捭阖,鲜明地留下了新型的政治家、外交家的足迹.  相似文献   

9.
乱世出“英雄” “五四”前夕,中国社会正处于中国人所谓的“乱世”。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有给人民带来向往已久的民主与自由。国内,北洋军阀轮流坐庄,“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使中国政治进入一个空前黑暗的时期,统治日益腐败;国外,西方列强一天未曾放松过对中国的侵略,日本更是悍然提出“二十一条”。写在有兵舰、机枪水印的纸张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共和革命,以民主阶级的共和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以人民共和建立新中国,这是孕育中国协商民主的最重要的政治土壤,为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定位和功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特征,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特质、体现了协商民主功能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和谐民族观具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首先是古代中国儒家的“和夷”观;其次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五族共和”思想;再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它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汲取了辛亥革命民主建设中的许多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近代化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是思想酝酿、理论准备阶段。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创立革命新法,一方面适当沿用旧法,把清末开始的不完全法律近代化,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了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近代法系)”的格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演变,呈“异体多元化”的趋势与板块格局。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总结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政治智慧,深入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和方针,核心是主权在民与权力制约。主要内容有民主共和思想;五权分立;军政、训政、宪政思想及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利学说等。对后人的有益启示是:要用法律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地位;要打牢基层民主自治的坚实基础;必须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要重视国家政体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共和革命,以民主阶级的共和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以人民共和建立新中国,这是孕育中国协商民主最重要的政治土壤,为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定位和功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特征、人民民主的特质和协商民主功能的独特性。协商民主从政治系统延伸到社会、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协商民主制度的过程,决定了我国协商民主形式和制度功能,而这又与协商民主的历史实践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共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文化,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实践,是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在"共和"话语语境中探析协商民主问题将会是深入研究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路。在百年共和历程中,协商民主被诠释为全国各党派共同参与的政治协商会议,其政治制度形式的形成具有浓厚的国情历史因素,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共和取向的混合政体,但在不同的中西共和文化差异中有不同的语义理解。协商民主在政治实践中强调制向共和的转变,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价值,其灵魂取决于何以实现混合政体。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国情下最终体现为全社会共同富裕、实现阶级依赖的政治理性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解放思想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否定“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等路径,将中国引上了思想解放的破冰之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启动了科学发展之旅,成为观念变革的巨大杠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孕育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财富观;“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重塑了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力、公室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协商民主”概念的形成和理论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西方政治学。但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实践首先是在中国出现。建国初期的多党合作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热中,大多数著述从史实出发,抉微发隐,立论客观、公正,深受读者好评。但也有些著述仅局限于若干孤立事实,进入了辛亥革命研究的误区,这些观点主要有三:“清末新政”好,辛亥革命不好;“立宪派”在革命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南北议和是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民主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常讲常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原始社会就有民主,恩格斯称之为"自然长成的民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则更是为后人所称道。说它常讲常新,是因为自近代已降,特别是20世纪民主获得世人的普遍赞誉以来,人们为了研究它而在其之前冠上了诸多的修饰性定语.由此形成了诸多具有比较意义的民主类别,比如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