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835年至1845年,是马克思宗教观的重要演进与形成时期。这段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主要可划分为中学时代的有神论思想和中学以后的无神论思想。其中,无神论思想发展阶段又可划分为强调自我意识的唯心观阶段、重视现实的唯物观阶段以及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阶段。而就其视角转变而论,则经历了从伦理性视角向自我意识性视角、现实性视角以及实践性视角等的依次转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民生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面,贯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中,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对于我们改善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民生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面,贯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中,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对于我们改善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宗教的起源、本质、意义、作用进行了深刻剖析,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其宗教思想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对我们做好当今宗教工作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都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视阈下的义利观: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下的重义轻利,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重利轻义,自由个性阶段的义利统一。义利统一是马克思义利思想的主要特征。正确的义利观和马克思义利观之间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的义利观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义利观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结合新的实践对之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义利观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阶层的概念、特点、作用及中间阶层发展趋势都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晚年马克思完善其中间阶层思想,得出中间阶层要不断壮大的结论。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和建立,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心理和人本的根源,费尔巴哈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秘密,从而将高高在上的上帝重新拉回到粗糙的尘世。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但对其作了根本性的超越;我们应该辩证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为人们合理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信仰打开通途。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站在人的角度上展开,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从深层次上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敞开了他对人本质的复归的尝试和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马克思肯定了宗教产生的现实基础,却没有对这种现实性给予承认,而是以此为契机打开了他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促使了他向哲学的终极任务——人的解放——的全面进军。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主要参照,并以对人本质的复归与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为中心线,并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意义展开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跳跃性思想,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剧烈碰撞,更彰显了他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最突出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正是在其不断地对自己已有理论进行批判的前提下逐渐确立的.相比之下,当下的不少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往往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学习探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跳跃性,对于我们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厘定宗教教育的概念,分析宗教教育的特点,并试从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方法方面借鉴宗教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主流文化的宗教文化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教育工作者应该汲取外国的经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宗教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思想。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的主旨是化,主要表现为以现实的人为主体和客观前提,以劳动实践为中介和实现手段,以经济发展为支撑和现实基础,以民族性向世界性的拓展为动力和必然趋势,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和价值归宿,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信仰问题 ,揭示了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他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方面来考察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认为神话是人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 ;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神秘性上考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 ;分析了基督教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认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是最适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宗教形式 ;分析了信仰自由原则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关系 ,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 ;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 ,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联系 ;分析了作为经济现象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的信仰意义 ,认为它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在那个从西方得到各式各样文化冲击的滋养,又面对民国肇始百废待兴的契机的蓬勃时代里,徐志摩独树一帜远离政治的喧嚣,他的理想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一种宽广的"爱"文化视野,从而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的宗教思想即或没有掀起济世雄心的滔天巨浪,但却也足以震撼社会震撼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他在诗中、在审美与宗教的情绪感应中实现了爱的生命意识,一种灵的追求.徐志摩以一种微妙的灵魂来做一种宗教皈依,一种对上帝--永恒的"爱"的祈祷.徐志摩的生命与人格魅力,留给我们既作为对比,又作为尺度,同时也作为救赎的丰富的借鉴,神圣而庄严,自由、舒展、纯净、神秘而又丰富.  相似文献   

16.
在那个从西方得到各式各样文化冲击的滋养,又面对民国肇始百废待兴的契机的蓬勃时代里,徐志摩独树一帜远离政治的喧嚣,他的理想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一种宽广的“爱”文化视野,从而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的宗教思想即或没有掀起济世雄心的滔天巨浪,但却也足以震撼社会震撼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他在诗中、在审美与宗教的情绪感应中实现了爱的生命意识,一种灵的追求。徐志摩以一种微妙的灵魂来做一种宗教皈依,一种对上帝——永恒的“爱”的祈祷。徐志摩的生命与人格魅力,留给我们既作为对比,又作为尺度,同时也作为救赎的丰富的借鉴,神圣而庄严,自由、舒展、纯净、神秘而又丰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思想中内蕴着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马克思从现代生产方式的扩张性、资产阶级的理性化驱动、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崛起等角度分别阐释了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的对外开放思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革命化、制度化和人本化构成了其实践本质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博士论文》作为公认的马克思终生思想的历史开端,是其早期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主要是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能够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理论更加能够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宗教的批判,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并赋予了其以现实性的同时,拿起"否定"武器对德意志基督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于自由贸易不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研究,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路,并且成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研究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内涵、条件、必要性、必然性、本质的思想,揭示自由贸易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贸易思想的源头,不仅有益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人格和伟人情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有益于趋利避害,科学运用自由贸易这一工具,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好更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根本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方式的探索使这一理想更具有现实性。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