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拥有广泛而坚实的执政的社会基础,同时,我们党面临着新挑战,因此,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第一,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第二,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第三,科学合理的调整社会结构;第四,应当确立权力保证、机会均等等规则,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执政基础,决定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决定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加强.本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依据,初步探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长期执政,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这是决定政党兴衰的根本因素。基础不牢,地震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始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党的执政能力的形态看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对执政能力的不同形态作出区分,针对不同的能力形态作出努力。党的执政能力可分为“应有执政能力”、“可有执政能力”、“实有执政能力”等三种形态,现实当中应把“应有执政能力”作为能力建设的根本评价标准和理想目标,从“实有执政能力”出发找差距,以“可有执政能力”为工作着力点,通过“应有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可有执政能力”的发挥,不断增强“实有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不管哪一种执政能力的实现与提升,都离不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与扩大。一个政党执政必须有坚实的执政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等是执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针对新世纪所面对的新情况,努力寻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着力点,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丽华 《理论前沿》2009,(24):61-62
公民社会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高社会利益整合能力,加强公民组织的党建以及创建党与公民社会的多元联系,这样才能继续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庞大且组成成分日益多元化,知识分子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安置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党执政基础的稳定与否,社会的稳定与否。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知识分子就业背景,研究现阶段知识分子就业难症结形成的原因,对妥善解决现阶段知识分子的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我党统一战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如何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增强我党的执政基础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苗庆旺 《理论前沿》2003,(20):27-28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着眼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决定了党的合法性和社会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躬行党的群众路线,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不断地巩固和维护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拧成合力,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相似文献   

13.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取得和保持,执政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执政水平的展现和发展,执政效果怎样,执政时间多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执政党是否有一个巩固并能不断增强的执政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始终占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执政最主要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宗教,和谐的宗教也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处理好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宗教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基础首要的是群众基础,对此,应着重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统治合法性挑战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政治发展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使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国际环境的干扰、政治参与的无序化、社会分配的不均、腐败现象的蔓延、新旧体制的冲突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性是社会转型期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党执政的社会政治基础对执政党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自身社会基础的新变化,即客观分析组织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新兴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新特点,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基础建设,使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变迁要求我们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工作中转变理念,从“在阶级对抗中找同盟”的思维转变到“在阶层和谐中求共赢”的思维。中国目前社会各阶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争夺生产资料占有权的阶级关系,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社会群体,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阶层分化导致执政基础更加复杂,表现在:原来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的同质性特征越来越弱,异质性越来越强,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阶层位序排列与传统的阶级位序排列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些阶层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有些错位;阶层分化中的阶层利益冲突初步显现,阶层的心理隔阂初现端倪。应对阶层分化,巩固执政基础,必须掌握阶层分化态势,控制阶层分化中的利益冲突,通过制度改革保障阶层边界的开放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防止产生阶层心理对抗,构建阶层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党的执政理念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深厚的政策意蕴。作为公共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政策,面临深化改革难题,成效有限且漠视基本事实,决策能力与技术面临新要求,理论研究薄弱。当前党的执政理念实现的教育政策应秉承超越性以把握深化改革的难题,增强科学性以提高教育决策能力与技术,加强交流性以夯实教育政策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实施依法治国和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依据形势和任务的转变作出的两项重要举措。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法治。法治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党的执政方式能否使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二者之间真正统一起来。因此探析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