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宝  李晓霞 《前沿》2005,(6):60-62
“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加收入问题。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较多、素质偏低,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因此,要多渠道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润霞 《传承》2009,(14):32-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自身素质;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通过大力推进中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自身素质;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通过大力推进中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集群经济是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特色,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小城镇效应。产业集群经济在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为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国其他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湖南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常青 《湖湘论坛》2006,19(1):36-38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优化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6.
张晓飞 《前沿》2005,(9):119-1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小康,解决“三农”问题事关中国发展的前途和未来,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现实国情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突破现有制度的束缚,通过充裕的制度供给,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力大容量转移载体,积极、稳妥、有序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李丁 《青年论坛》2004,(6):99-10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 ,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十一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8.4%。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的固原市,部分农民至今没有解决温饱。怎样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转换思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农村经济建设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去,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虽然巨大,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轻视.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做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武云兰  李基 《前沿》2012,(10):93-9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多年来备受关注,党和政府以及经济学者为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多年的不懈探索,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实质性稳定转移,在四川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就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转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杨龙 《重庆行政》2010,12(1):26-2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4761元要增长到9522元。这对于新时期我国农村纵深改革的压力是不小了。也许仅从数量看,4761到9522的困难并不大,但关键是如何能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从公共政策惯性的新视角对以往和现有的农村土地政策、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卢富昌 《政策》2006,(10):30-30
近年来,郧西县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发展、大增收”的思路,狠抓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打工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转移20万人。2005年,全县共转移劳动力11.3万人,实现打工收入6.3亿元,人均54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打工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效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和30%以上,呈现出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我们的主要作法是:——科学谋划打工经济。郧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80%,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外,还有13万人需要转移…  相似文献   

15.
高宏宇  王利清 《前沿》2012,(5):117-118
目前我国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转移速度慢、持续性差、转移后续问题多等特点,本文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并提出了适合凉城县当地情况的转移就业途径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彪 《创造》2004,(6):33-34
编者按: 应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是一个新问题,关键是面对当前城乡双重压力的就业环境,如何迎对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这里面无疑需要新的政策与新的思路,同时也须有各种客观条件的配合和满足.而这一切,都需要探索、实践与总结.这里刊发的两篇与此有关的文章,意在引发人们对此的深入思考,并贡献新鲜的、不落俗套的良策.  相似文献   

17.
冯梅  冯煜 《前进》2000,(12):40-42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 家,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然是目前 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就业的主要压力。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力度的加强,21世纪初期,将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劳动力转移最活跃的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加突出。 一、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在解放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并经过大约30年(1949~1979年)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8.
范堆相 《前进》2000,(5):4-7
一、正确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形势,坚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信心当前,我省农村经济生活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加困难。从1995年以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尽管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额仍比全国低300多元,去年受特大旱灾的影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除特大干旱的影响外,主要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其中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进入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有乡镇企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就业空间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的原因,等等…  相似文献   

19.
李水恒 《传承》2011,(5):28-28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关系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近年来,贵港市覃塘区积极探索,找准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十一五"期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9%,2010年达到5946元,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7元,农民增收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从覃塘区的实践看,促进农民增收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广西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广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农村地区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城市地区转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调控功能,以实现西农村剩余旁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