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提起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两岸的中国人都不陌生。他曾是共产党员,后来却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党内斗争中,他一一剔除政敌,最终坐上了国民党党主席的位置;在位12年,他用国民党的奶水养大民进党,将国民党这“百年老店”搞得四分五裂,并最终使成立仅仅13年的民进党上台执政;他从提出“国统纲领”到炮制“两国论”,一步步迈向“独台”的深渊,并最终成为“台独教父”。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为了维护党的纯洁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同时,也对“潜入”党内的资产阶级分子作过不间断的批判和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回顾鲁迅在这方面的斗争,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同“四人帮”斗争的性质和意义,彻底揭露和深入批判党内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的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3.
“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我赞成一位来自上海的干部的说法:“穷”与“愚”有着互为因果关系,“愚”者多为“穷”,“穷”都多属“愚”,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穷者必愚,愚者必穷。有“穷”者并不“愚”,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有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还有主观不努力,甚至有好吃懒做的;有“愚”者也并非“穷”,是机遇和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富裕。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不应机械地理解“治穷必先治愚”这句口号。明白什么是贫困?恐怕连贫困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白。不知生,何知死?没有见过富,也就不知道穷。家家都没有电视看,也就…  相似文献   

4.
李登辉的“两国论”惹得天怒人怨。“戒急用忍”政策阻碍台湾经济发展,不得民心;“吃里扒外”几乎整垮国民党,伤透了国民党的心;与日本“新民族主义”分子沆瀣一气,一副汉奸嘴脸触犯众怒;翻云覆雨不讲信义,导致众叛亲离。李登辉被撤销国民党党籍,完全是自甘堕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谈到杂文的功能,人们会自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杂文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鞭挞邪恶势力中的战斗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鲁迅先生对杂文的另一方面功能的论述。他说:杂文“虽不同于鸿  相似文献   

6.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7.
愚局长小记     
“愚”局长胜于,大号瑞亮,刚过天命之年。“愚”是背地里一些人对他的戏称。提起绿县民政局的干局长,那可是县里顶顶有名的老笔杆子。他自23岁大专毕业就安排到政府机关写材料,20多个春秋里,不知有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熬白了多少报黑发,他的职务由秘书、秘书组组长、政府办副主任、主任一步步提升。1989年到民政局走马上任后,其“愚”公的名声也便传开,下面就围绕别人议论的“愚’淳,谈谈这位局座,让大家论个曲直。不谋权位,独钟民政人道“愚”几年前,在他工作调动的时候,县劳动、人事部门都缺正位,因为他工作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8.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骂”□张钰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确实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鲁迅不但敢“骂”,而且会“骂”。“骂”得鞭辟入里,淋漓酣畅;“骂”得有人称快,有人胆颤;素以投枪匕首著称。但这投枪匕首不是漫无目的的乱投一气,而是有着坚定的方向性。它们带着正义,刺...  相似文献   

10.
鲁迅长孙周令飞申请“鲁迅酒”商标被驳回,理由是“鲁迅先生是一代大家。把他的名字作为商标用在商业活动中是不合适的”。周令飞难以接受,表示要诉诸法律。哪知,他的这个口风一出,便有一位法学教授著文,阐释“鲁迅酒”商标被驳回的理所当然,其理由是:“鲁迅太特殊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属于全民族、全人类的。”随即,一群又一群的鲁迅崇拜者自发组成了啦啦队,为此论擂鼓摇旗。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真理”二字,从政治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宗教上讲,佛祖释迦牟尼提倡“真理与大真理”为他人加持。因此,人人都要讲真理,我本人也是信奉真理之人。以前我出国时有记者问我:“你现在被认为是爱汉人者,你对此有什么评论?”我答:“我是一个爱真理的人。”  相似文献   

12.
高王凌 《同舟共进》2011,(12):53-54
一时沸沸扬扬的“毛罗对话”——1957年7月,罗稷南在上海询问毛泽东:“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答:“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有了黄宗英的“亲聆”之后(《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可贵的是还配有一张现场照片),从一个史家的角度看,已经可以“定案”了。但若从史学的角度看,则还有些话可说。  相似文献   

13.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他是一名刑侦尖兵,打击犯罪、敢于亮剑;如今,他转变角色成为一所之长,扎根基层、守护一方平安。他是福建省长汀县公安局涂坊派出所所长江仰冰。实干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他被辖区干部群众称为“实干家”。从警15年来,因工作业绩突出,江仰冰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获嘉奖3次,荣获“全省飓风肃毒先进个人”等称号。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笔者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人,广为搜集、考证了100多个个案实例,包括他们的个性人格、经济状况等。其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清末的旧式文人,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罗振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擅长“瞒和骗”,这是当时官场的怪现状。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了敢于“揭露真相、追求真理”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文化人,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自由思想张忠平胡适一生无党无派,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鼓吹自由始,至国民党离开大陆,在台湾被称为“男自由神”,留下许多令后人思索之处。自由与责任“自由”一般有三个含义:一为哲学的,即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一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在内外交困下终于打出了他口袋里的最后一张牌,回到南部“取暖”,求助干“深绿基本教义派”。但令人不解的是,此刻面对江东父老,陈水扁对于被检方所追查的弊案漏洞,不是避而不谈,就是撇清责任。陈水扁一再宣称,所有的案子都是国民党对他的政治追杀,而且高谈阔论“道德问题”,其寡廉鲜耻的程度简直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迎来50华诞之际,回忆起50年前农工党地下组织在中共领导下,为常州解放而奋斗的历程,我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1948年春,农工党武进城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当时我是负责人之一。白天我以城区新桥小学校长的公开身份负责校务及教书,夜晚就带领校内4名农工党成员,冒着危险挑灯夜战,刻印文件和宣传品等,向国民党地方军政要员、开明绅士及进步群众散发,宣传革命道理和救国真理,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临工委”负责人、城区乐善小学(今觅渡桥小学)校长刘悼(解放后曾任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创办了《武进儿童…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真理就一直使人激动不安。有的人为了寻求真理历尽艰辛,有的人为了坚持真理死而无憾。李大钊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进真理。”鲁迅说:“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为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几经历劫的中国,深切认识到真理之可贵,多少代人的前仆后继也正是为了获得真理和实现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