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司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程序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对于实现司法的目的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诉讼中的证据制度是司法程序制度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本文通过全面系统地对民事审前证据展示制度的研究,来进一步认清当前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立法的缺陷和司法时间的弊端,以此来更好地完善民事诉讼立法,发挥民事证据核心作用,真正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英国创设了专家证人制度。专家证人制度是由一方当事人委托的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就某些专门性问题在法庭上运用专业知识发表意见作出推论或结论的一项法律活动。本文对英国专家证人制度和专家证人制度的科学性及英国对专家证人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所谓现场勘查见证人,是指受刑事侦查部门邀请,负有观察、并监督现场勘查工作责任的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第四条第三款规定:现场勘查必须邀请两名与案件无关、为人公正的公民作见证人,公安司法人员不能充当见证人。进行现场勘查必须邀请见证人这是法规,任何刑事侦查部门都要严格执行。新刑法、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对侦查、诉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之下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特别是现场勘查工作显得滞后,暴露出…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人权入宪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我国审前羁押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面对目前比较突出的无节制羁押、超期羁押以及羁押过程中人权虚化等现象,我国应当按照现代诉讼理念的要求,从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的角度对审前羁押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5.
审前证据开示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审前从对方当事人处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与信息,以助于准备庭审的一种制度。审前证据开示在美国运用最为普遍。美国单方面实行域外审前证据开示遭到其他国家的普遍反对,为了对抗美国式的审前证据开示,许多国家制定了障碍立法或保密立法。为减少各国之间在审前证据开示方面的冲突,《海牙取证公约》对审前证据开示作了规定,公约第23条允许缔约国对审前证据开示予以保留。但是,公约制定后,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审前证据开示方面的冲突依然存在。为解决各国之间在审前证据开示方面的冲突,国际社会还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6.
民事审前程序在民事诉讼中被称为是处理案件的"过滤器"和"减压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反观我国的司法实践,民事审前程序的运行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其应有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亟待修正和完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因为附属于审判程序,因此存在着诸如:法官全程主导,当事人被动接受;诉答制度规定不完备,没有起到固定争点的作用;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不完善等缺陷。因此,完善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应该从建立审前法官制度和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完善审前调解程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刘丹 《法制与经济》2010,(16):47-47
我国应不断地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超期羁押的责任制度,进而保障被羁押者在诉讼过程中得到公正、合理的待遇,充分保护被羁押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见证人是指刑事侦查活动中的现场目击证明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定,勘验检查、搜查、扣押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比较方法 ,以美、法、德三国为代表对国外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进行了若干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况。第二部分对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和探讨。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第三部分运用美国法理学家萨默斯的程序价值理论对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展开论述。对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研究是我国诉讼法学领域新近颇受关注的课题 ,笔者谨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举。  相似文献   

10.
李玲玲 《法制与社会》2010,(22):160-160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只规定了附属于庭审程序的"审理前准备"。民事审前程序具有固定证据,确定争点,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主张收集证据,保证诉讼的公正进行,提高庭审功效等独特价值,审前程序应与庭审程序并重,且与其构成完整的审判程序。本文重点从建立强制答辩制度和证据交换制度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发展历史表明,刑事审判前的程序中存在着一种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由于它对传统审前程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所以遭遇到来自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责难。为使刑事司法领域中的合作模式获得正当性,西方国家作出了相应的程序设计与安排。我国的刑事立法既有支持合作模式的因素,也有限制性因素,司法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例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对审判前的合作模式应该持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证人出庭作证、接受质证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原因,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难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完善我国证人权利及其保障制度、完善立法、加强对公民的法制定位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齐飞 《时代法学》2009,7(5):112-121
自1999年4月英国新民事诉讼规则正式施行起算,沃尔夫勋爵领导的民事司法改革迄今已有十个年头。这十年的实践证明了总体上新的民事诉讼规则是成功的。而其中的审前程序制度别具特色。英国民事审前制度中的诉前议定书制度、审前和解制度、专家证人制度、审前文件披露和诉讼费用制度,可为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提供域外经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民事诉讼理论一直以来以中立证人观规定、理解证人,也以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作为判断证人证词证明力的重要方法。其实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方式上与案件或当事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立的证人不仅是一种乌托邦的设想,同时与现代诉讼制度改革是异质的。为此,应在反思传统中立证人观的基础上,确立与之适应的证人评价法,这就是矛盾评价法。  相似文献   

15.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对结论冲突的司法鉴定进行证明力的比较,经常是法官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在赋予一个鉴定结论以优势证据的地位之前,法官既要进行鉴定结论外在证明力的比较,又要注重鉴定结论内在证明力的比较,更要强调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综合比较。当外在证明力和内在证明力的指向发生矛盾时,内在证明力的指向应当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证人豁免权制度由来已久。由于警察证人属于证人的一种,美国通过判例的形式在证人豁免权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警察证人豁免权制度,作为证人豁免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警察出庭作证制度与有限的证人作证豁免权制度,但均未涉及警察证人豁免权问题。尽管目前我国在警察作证方面的主要关注点仍然集中于如何保证这一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警察证人的豁免权问题会逐步凸显出来。美国在警察证人豁免权制度方面的有关做法,如豁免的权限与范围,豁免的方式与程序等会给我国警察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与证人豁免权制度的完善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月满 《河北法学》2004,22(2):92-95
证人证言证明力是证人证言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关键,就我国诉讼理论和实际而言,由于证人作证意识较差、法律规定的漏洞或相对笼统、司法人员应有素质的欠缺等原因,致使证人证言的证明力较差。为保证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公正,提高证人证言证明力已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证人证言证明力的标准及其重要性;从取证、查证、认证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诉讼中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证人证言证明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郑艳 《行政与法》2014,(5):123-128,F0003
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是人民法院适用社区矫正的一个前置性程序.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启动程序的随意性、启动主体的单一性、启动时间的滞后性、调查内容不统一、调查报告低质化以及调查评估报告效力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认为,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制度的启动程序应强调启动主体的多样性和启动时间的前移,调查程序强调关注被害人的权利,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则由检察机关通过量刑建议、监狱机关通过假释建议的方式使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构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途径,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20.
司法鉴定人制度是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而明确司法鉴定人资格是完善司法鉴定人制度的前提。在对司法鉴定人的资质控制上我国一度处在规定不明,审查不清,制度混乱的状态,这也是导致许多案件所依据的鉴定结论反复出现矛盾的原因之一。通过比较国外相关制度,梳理我国现有制度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司法鉴定人资格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