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企业产权组织制度创新是搞活国有企业必须解答好的课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包括产权所有制度的创新和产权组织制度的创新。前主要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后则涉及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其任务是对经过产权所有制创新以后,那些继续由国家独资、控股和参股的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  相似文献   

2.
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具有鲜明的内蕴和外显优势。当前实现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主要基于三个过程交互展开,即执政党“主导型”制度优势转化过程、参政党“参与型”制度优势转化过程和党际间“协作型”制度优势转化过程。但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认知、制度体系、制度执行和执行评价等层面上面临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其优势转化的关键性因素。立足制度优势转化目标,可以从四个层面破解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创新优化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强化新型政党制度执行,构建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迫切需要加强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不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顾秀宇  李金见 《岭南学刊》2015,(3):23-26,59
基层治理制度创新与协商民主互为依托、形成合力,基层协商治理才能实现善治。逻辑上,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在形式上要依靠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合理的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则应以协商民主为前提。而现实中,某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缺失协商民主的前提环节,也经不起协商民主考验,甚至协商民主被不合理的"创新制度"裹挟,反而使协商民主流于形式和平庸。  相似文献   

5.
赵晓峰 《求索》2023,(1):151-157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增强现代国家的制度能力。正式制度建设的“精度”要求与人民生活实践中的“温度”诉求之间存在张力,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权衡和实操能力。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加强人民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使基层治理主体常规性回应民众诉求的方式方法成为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与城乡基层社区和谐发展的协同性。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双层架构”,既要在顶层架构方面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等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又要在底层架构方面重视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体制转轨是靠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的,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它可以是地方党政所面临的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如重庆开县麻柳乡政府1999年面对当地农民的群体性反抗,创造了“八步工作法”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别从科学管理和政策过程两个层面,对中国政府治理创新的基本使命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管理创新视角看,中国政府治理需要引入以人为本、市场导向和绩效导向等治理新理念,推进服务型政府、掌舵型政府、绩效型政府和扁平化政府建设;从政策创新视角看,中国政府治理需要推进参与型政府、回应型政府、透明化政府和研究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不断渗透,背离技术赋能理性的“痕迹管理”“电子衙门”“虚拟政绩”等数字形式主义问题也不断凸显。究其根源,历史路径依赖和技术治理两个变量的交织与扭曲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因此,需要构建“理念-制度-执行-反馈”的制度逻辑框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平衡技术理念与公共价值,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数字治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通过制度治理的替代行为以弥补技术治理的不足,通过“制度-利益相关者”联动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有益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数字技术、制度规范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治理效果,最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度、深度和温度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卖淫嫖娼问题的内涵、特点、危害以及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依据社会失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了多层面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制度生态视角分析发现:在我国城乡统筹问题上,市场无力而农村社会发育不足,政府治理变革成为主要动力。广东的经验揭示出:市县治理是最佳的统筹空间,政府变革可以显著推进城乡统筹,地方政府治理变革要紧抓职能重组与机构再造,正视制度创新困境,关键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以组织系统学习能力的提升来激发内部动力。制度生态对制度创新具有约束与激励作用,而制度创新对制度生态具有适应与改造作用,广东虽面临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但良性的制度变迁路径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1.
邱思胜 《政策》2003,(7):44-45
我省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始终坚持“三改一加强”的方针,狠抓了“四创新一配套”工作,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制度运行两个维度,总结概括了辽宁省创新社会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在治国理政中,立法虽难,执行更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问题是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运用制度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和生态建设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制度执行力。根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我国现阶段国家治理现状,目前提高制度执行力应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公正性,体现制度理性;以制度的恰适性,提升制度认同性;以制度创新和制度优化提升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制度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成功的制度创新应当实现各方面的报酬递增,使受制度影响的各方都能从新的制度安排中受益,实现多赢或共赢.县级公安机关的制度创新可以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除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等原因外,政绩和升迁考虑也是其重要的动因.县级公安机关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有县级公安机关组织内部相关制度安排的调整,创新公共安全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完善公共安全服务方式,提高提高回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4,(8):46-46
胡仙芝在2014年7月上期的《人民论坛》撰文《公众参与制度化: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点》认为,社会治理意味着公众参与体系需要更快地完善,对制度化组织化的参与提出了现代政治意义的规范,对公众参与的制度和途径提出了迫切的期待。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主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一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缺乏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6.
宋贵伦  郭悦 《人民论坛》2023,(23):76-78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牢牢把握明晰内涵特征、找准功能定位、创新实现路径三个着力点,在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下功夫,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求实效。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有利于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协调国家治理关系,是适应历史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及顺应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从治理主体、治理关系、治理模式三个维度入手,突出党的核心地位,优化党政职能结构,健全运行体制机制,是加快制度优势向...  相似文献   

18.
李果  于伟 《前沿》2008,(7):139-141
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上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的治理。社区治理理论的内核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确定共同目标等途径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作为一种发展中理论,学界对其实现途径有不同的设计。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将非正式制度作为实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论述其在构建社区治理结构,实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海峰 《人民论坛》2010,(9):280-281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研究,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映。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可以采取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即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创新和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制度文明形态,它厚植于中国文化土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时代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从政治稳定、决策优化、利益整合和认同构建等方面有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要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同时从民主与法治两个维度推动执政党的现代化转型,亟需加大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系统构建和完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参政党的政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创新党派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监管机制以及构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参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