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于天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日美双边会议(USJNR)第20次霉形体病日美联合专门委员会,于1985年10月23~24日在日本家畜卫生试验场召开。美方参加会议的有Dr.B.Blackburn和Dr.M.Van.Der.Maaten两位委员,日方有牛见忠藏会长和12名委员,9名特约论文报告人以及14名观察员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对双方最近都关心的家畜家禽疾病问题进行了交流。会后Dr.B.Blackburn委员先期回国,Dr.M.Van.Der.-Maaten委员参观了日本家畜卫生试验场牛病研究室、北海道大学兽医学部、酪农学园大学、扎幌附近的畜牧设施等。 会间讨论了日方提出的11个问题,美方提出的12个问题。其中有关家禽的7个,关于牛的8个,关于猪的7个,有关小白鼠的1个,共23个问题。现将美方提出的有关家禽的5个问题题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病毒疫苗或者含有活病毒(活苗),或者含有用各种方法灭能的病毒或病毒产品(灭能苗)。附表总括了用于预防动物病毒疾病的主要疫苗。本文只涉及在动物病毒疾病中以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的应用方面。关于其生物学原理和各别疫苗的论述,请参阅免疫学、病毒学和传染病学的专书。世界卫生组织第325号技术报告(1966)专门评述了用于人的病毒和立克  相似文献   

3.
仔猪白痢的发病诱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简阳某国营养猪场仔猪白痢病严重流行,常年发病率达60~80%,死亡率在20~50%之间。笔者选定该场的358窝2894头仔猪进行了观察,其中发生白痢病的有302窝1952头(发病率为67.45%)。现根据其发病情况,对仔猪白痢病的发病诱因和防治方法探讨如下: (一)发病诱因 1.气候因素:据三年的观察,日温差骤然下降5℃以上、相对湿度增加10~20%以上,又遇大风大雨,本病可增加1~8倍。据对2317头次病例统计,晚上发病的1744头次,占75.27%,较白天多50.54%。  相似文献   

4.
从河北省某肉鸭场的鸭疫里氏杆菌病发病鸭中分离出鸭疫里氏杆菌 (Riemerellaa natipestifer ,RA)菌株。对该菌株采用液体、固体两种方法增菌培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 ,以 0 .5mL/只剂量经皮下免疫 7日龄雏鸭 ,并在河北省某发病肉鸭场进行了田间试验 ,表明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保护率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5.
关于天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日美双边会议(USJNR)第19次霉形体病部会日美联合专门委员会,于1984年10月30至31日,在美国依阿华州耶木斯市农业部家畜疾病究研所(NVSL)及农业部兽医试验场(NADC)  相似文献   

6.
鸡大肠埃希氏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中以幼雏和鸡胚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近年来,有关学者对本病作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大肠埃希氏菌病发病率为30~69%,死亡率为42~75%,致死率高达90%;本病对7~20日龄雏鸡危害严重;致病性的血清型为O_1、O_2、O_(73)、O_(68)、O_(21)、O_(59)、O_(73)等。笔者1983年曾观察到由O_1引起的火鸡大肠埃希氏菌病。为摸清该病在贵州省的流行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对本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疫苗免疫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滴鼻、点眼、皮下或肌肉注射、刺种,气雾和饮水等。群体免疫以饮水法较为实用,而气雾法因受条件限制,往往不如饮水法方便。饮水免疫省时、省力、操作简便,已用于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等。本文仅就新城疫Ⅳ系(Lasota)疫苗的饮水免疫方法及应用作以简述。 (一)效果观察 1.笔者对青岛市某鸡场饲养的2639只海赛克斯祖代雏鸡应用NDⅣ系疫苗进行了饮水免疫。10日龄首免时,用Ⅳ系滴鼻和灭活苗半个剂量注射,免疫后15~20天采血测HI抗体,48日龄时HI效价均值为6.0log_2,至71日龄时HI抗体效价降至3.92log_2。于75日龄时进行Ⅳ系疫苗(弱毒)饮水免疫,免疫前停水4小时。疫苗用量为1.5剂量/只,用凉开水稀释,加水量按每1000 只鸡40L计算,并加0.2%脱脂乳。将疫苗水直接加入塑料水槽中让鸡自饮,在20分钟内喝完。  相似文献   

8.
现代疫苗佐剂与呈递系统国际会议于 2 0 0 3年6月 4 6日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 ,我国部分学者给大会寄送了论文 ,笔者为应邀代表之一 ,只因当时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而未能出席。这次大会共接收来自 2 5个国家的 14 8篇论文 ,这些论文基本代表了当前世界新型疫苗佐剂与呈递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仅列出大会发言和公布的论文题录 ,以为同行选择阅读有关文献提供方便。1 会议发言论文 ( 6 2篇 )1.1 作用机制佐剂作用的免疫学原理 (爱尔兰 ) ;树状细胞的抗原呈递 (加拿大 ) ;疫苗佐剂诱导Th1和Th2的机制 (英国 ) ;上皮细胞在ADP糖基化肠毒…  相似文献   

9.
将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 gB基因插入鸡痘病毒中 ,构建了含有MDV 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 (rFPV ) ,用rFPV、火鸡疱疹病毒 (HVT)冻干疫苗、rFPV HVT二联疫苗分别免疫 1日龄AA肉用雏鸡 ,8日龄攻毒后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 ,3种疫苗均诱导了免疫应答 ,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69%、69%和 85 %。该重组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与HVT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当 ,二者联用具有免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Lukert弱毒株(国外引进),经鸡成纤维细胞培养并制成疫苗。培养物效价约为10~(-7)。从第7代培养物中检出约为60nm呈圆形或六角形的病毒颗粒。注射1个刘量疫苗于1日龄鸡皮下,3~5周龄时攻毒,其保护率为100%;7周龄攻毒,其保护率为80%;3周龄再饮水免疫,10周龄攻毒,其保护率为100%;4周龄1次饮水免疫,隔3~4周攻毒,其保护率为90%以上。用苗以后14天起血清中多数可测出抗体。用1.0个或20个免疫剂量分别免疫1日龄和24日龄鸡,不出现症状和病变。疫苗毒经鸡体快速传5代不返强。本疫苗免疫1日龄至1月龄鸡时,用鸡新城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抑制,而且使用方便,1日龄鸡可混合于马立克氏病疫苗同时注射。本疫苗已应用于10多万羽鸡,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1990年7月,武昌县某猪场爆发一种以母猪、断奶仔猪体温升高、咳嗽、流鼻液、流产等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我们经现场调查、病理解剖、鸡胚接种、血球凝集试验、实验动物感染及鉴别诊断,证明本次疫病流行为猪流感。(一)现场调查 该场为拥有500余头母猪的大型商品猪场,年产商品猪近万头,所有母猪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已经注射了猪乙型脑炎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及流产三联疫苗(猪乙型脑炎病毒、钩端螺旋体、衣原体)。7月4日,肥猪栏的猪舍整栏整栏的猪相继体温升高,达40.2~41.8℃,精  相似文献   

12.
癫癎病(又叫羊羔风)是人畜共患疾病,治疗不易。我们通过临床实践,筛选出十几种中草药,组成薄荷镇惊汤,自1963年以来用这个方剂试治癫癎病牛130余头,有效率达90%以上。 (一)症型 癫癎病是一种突然发作,全身痉挛抽搐,丧失知觉,口出涎沫的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13.
摘脾术已广泛应用到某些蜱媒疾病的研究和防制技术中,如在摘除脾脏的动物体内繁殖边虫(Anaplasma)、巴贝斯虫(Babesia)、附红小体(Eperythrozoon)等病原体,供制备诊断液或疫苗。澳大利亚蜱热病研究中心(TickFever Research Centre)是一个具有40年历史的专业研究机构,1956年开始用摘脾牛研制巴贝斯虫病和边虫病的诊断制剂和疫苗。1986年增添了一  相似文献   

14.
1998— 1999年湖北省武汉、孝感、潜江市等地免疫鸭肝炎 (DH)疫苗的雏鸭发生以肝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对病死鸭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 ,确诊为DH ;对部分鸭群用DH超免蛋黄液进行预防性治疗 ,获得理想效果。1 发病情况病鸭多为免疫DH疫苗的 7— 14日龄雏鸭 ,无品种间差异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 ,病鸭呆滞、腹泻 ,死前出现运动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在调查的 9群雏鸭中 ,其中 1群于 7日龄发病 ,死亡率为 70 .0 % (35 0 /5 0 0 ) ;鸭群出现病鸭后一般3— 5d全群鸭即被感染 ,免疫过DH疫苗鸭群多在 3— 7d发病 ,死亡率为…  相似文献   

15.
(一)流行病学 我省某农场牧业队有种公猪20头,母猪60头,每年约产仔猪800余头。1981年入秋以来,个别小猪因发热死亡,以后病猪越来越多。于是对整个猪群,进行猪瘟及猪副伤寒疫苗的预防注射。注射后病猪猛增,症状加剧,在500余头仔猪中发病350余头,发病率约为70%,其中死亡310多头,致死率约为89%(这可能是由于仔猪已经带菌,注射疫苗等于是一次增菌激化所致)。发病死亡之猪多为2~4个月仔猪,其中90%为20市斤重的小猪。六个月以上猪只及成年猪均无发病。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度第32次兽医师国家考试,从3月7日至11日在全国8个考场进行。参加考试者共1390人(其中新毕业生为1150人),考试合格者1179人,合格率为84.8%。国家考试分理论及实际操作考试。理论考试各科均从四题中选答二题(每题50分),试题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免疫荧光技术是1941年Coons等首创的一种免疫学试验方法,曾有人用于检测动物弓形虫病,但尚未见用本法检测人血清的报道。1983~1986年《中国人畜弓形虫病调查研究》协作组建立了玻片虫体免疫荧光试验(TSIF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IFA)3种方法,进行了人群、动物血清的检测。 (一)材料及方法 1.直接允疫荧光试验:1986年俞乃勋等制备高免疫血清(效价达1:1024以上)提取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对鸡马立克氏病(MD)的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接种鸡胚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验表明:18日龄鸡胚接种HVT疫苗对孵化无不良影响,与1日龄 雏鸡接种HVT疫苗比较,鸡胚免疫后较早产生免疫保护,用MD强毒(BJ—1株)腹腔内接种攻击后,保护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1日龄非免疫鸡分别接种马立克病病毒(MDV)Ⅰ型国际标准强毒GA株、国内标准强毒京1株及Ⅰ型MDV疫苗毒CVI988株后第5d起,用改进的TRAP法和Bandscan软件测定分析、计算感染过程中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自接种MDVⅠ型强毒GA株和京1株后,在鸡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和可视病变之前端粒酶就可被检测到,并且随着感染鸡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分别在20~25日龄时其相对活力达到最高值;接种MDVCVI988后,整个试验期端粒酶活性均呈阴性。试验结果表明,MDVCVI988疫苗株具有较可靠的免疫效果,PBMC端粒酶活性与马立克病的发病进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与动物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蔓延。据初步统计人畜共患病为439种,其中传染病277种,寄生虫病162种。每年仅狂犬病就死亡15000人。我国人与动物共患病也流行严重,军兽大(1984)对全国28个省、市、区进行了调查,发现196种人畜共患病,其中传染病105种,寄生虫病91种。1981年全国就有7000人死于狂犬病,1979年全国有活动性结核患者达700万人。动物结核病更为严重,如哈尔滨市奶牛结核病感染率竟高达70%;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也严重地危胁着人畜的健康。造成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原因颇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层、边远地区缺乏诊断设施和检验手段,病料保存、送检困难,致使病性难以确诊,易造成疾病流行。急生产所急,为基层检疫创造条件,我们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