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1,(33):59-59
鲁迅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鲁迅得到的第一本书,是保姆长妈妈送他的一本有画的《山海经》,识字渐渐多起来后,他就自己攒钱买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  相似文献   

2.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父亲的形象是缺席的,这使得此在环境下的父权处于缺失状态。这就隐含着一种内在的文化关联:狂人个性意识的觉醒正是以父权缺失为前提的,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西方新型教育也由于某种父权的缺失,获得了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机缘。然而,在沉重的"互相牵掣"中,小说最终以狂人由觉醒始、由再度被同化终的悲剧,彰显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曲折艰巨性。  相似文献   

3.
夏瑜的自觉     
余杰 《唯实》2003,(7):88-89
191 9年 4月 2 5日的鲁迅日记写道 :“夜成小说一篇 ,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就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一个多星期 ,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强大的脉搏从遥远的地层下传来 ,被敏感的鲁迅先生感觉到了、捕捉到了。《药》是为了纪念那场已经逝去的革命 ,以及在革命中殒身不恤的先驱。而鲁迅选择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自己的纪念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有人说 ,《药》是鲁迅为作为同乡的“鉴湖女侠”秋瑾而写的———从汉字本身复杂的影射功能来分析 ,“秋”对“夏”、“瑜”对“瑾” ,简单而明了 ,无须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杨荫榆之出名,源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杨荫榆这位“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也就成了“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然而,掀开尘封往事,我们看到杨荫榆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1918年11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撰文,声言反对“武术救国”。  相似文献   

6.
形象的苦恼     
屈戎 《党史文汇》2007,(6):55-56
中国人一向特别在乎外国人对本国的印象,于是也就特别关注自己(国家)的形象。说来话长,早在五四运动以后,好像中国人就发生了一种新脾气。是:“倘有外国的名人新到,就喜欢打听他对于中国的印象”(鲁迅《准风月谈·打听印象》,《鲁迅全集》第5卷3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1版)。  相似文献   

7.
峥嵘 《广东党史》2010,(8):10-10
<正>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一向对鲁迅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  相似文献   

8.
忆华  于利国 《党史博采》2009,(11):44-44
<正>鲁迅生于1881年9月,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毛泽东较鲁迅小12岁。虽毛泽东与鲁迅未有一面之缘,亦无直接地书信往还,而毛泽东却断言:"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那么,是藉助何物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10.
在被誉为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续西行漫记》(韦尔斯著)中,记述了一桩在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盛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1937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  相似文献   

11.
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要《死魂灵》,也要《阿Q正传》。鲁迅翻译了《死魂灵》、《毁灭》等等,  相似文献   

12.
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要《死魂灵》,也要《阿Q正传》。鲁迅翻译了《死魂灵》、《毁灭》等等,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出版《民众旬刊》,内容旨在弘扬工农民众运动,抨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以及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军阀的倒行逆施。这份刊物是由处在秘密状态下的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由重建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左派)党团(C.P.)主持,名义上和中国济难会上海市总会合办,并请著名作家郁达夫担任主编。于是,郁达夫便有了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4.
西尧 《奋斗》2003,(8):56-56
鲁迅先生是文章高手,不论什么题材,他信手拈来,下笔成文。1925年,他对人们最不经意的、已当了口头禅的脏话:“他妈的”,来一番“论”,幽默而富于深意。他说:“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野草》的精神内蕴,揭示了蕴蓄其中的深浓的悲剧性,并由此阐述其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陈云和于若木夫妇育有5个子女。为了帮助子女们更好地学习,陈云专门为他们开出了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并规定了一些必读篇目,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徐波  彭莉萍 《学习月刊》2010,(24):31-32
对于英国人来说,在英国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存在着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鲁迅。鲁迅是坚定的文化启蒙者,也是现实社会尖锐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8.
儿子今年11岁多了.小家伙从小就喜欢看书,《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前两年就看完了。现在.他又喜欢上宋词,岳飞的《满江红》看了几遍就可背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曹文清 《实践》2014,(5):28-28
<正>福州有个"拗九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九这天,晚辈为表达对长辈的孝敬,都要精心熬制一碗粥给父母和长辈吃。我国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书》上,就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但"拗九节"的习俗能够传承,并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孝心和真情。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但  相似文献   

20.
<野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是作者文学观从片面夸大文艺社会作用转向文艺为人生所致.它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渴望,表达了他在黑暗世界重压下的孤独、苦闷、失望、彷徨、求索和希望的情感.象征主义的基本情绪是对生活的悲观和绝望,而<野草>闪耀着理想的光芒.鲁迅最后从苦闷和彷徨中挣脱出来,走向了新的旅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