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恩虎 《唯实》2002,(5):78-7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但鲁迅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是所有人文研究都必须正视的精神高度。鲁迅思想和鲁迅人格的凝结和升华 ,形成鲁迅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许是因为鲁迅的独特地位和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表述便“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郭沫若以其绝世横溢的才华曾在鲁迅故居题过一联 :“孔子之前无一孔子 ,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毛泽东和瞿秋白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但是在相当的高度对鲁迅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群星灿烂的时代。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恽代英、郭沫若、茅盾……这难以一一数尽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孕育、诞生于哪个时代,他们中有的人至今仍对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五四时  相似文献   

3.
解决“四人帮”问题的酝酿:叶、汪四次密谈 抓捕“四人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层权力更替,政治风险极大。采取强力措施解决“四人帮”究竟是如何酝酿的呢?现有回忆和口述史料表明,最早酝酿的是叶剑英。毛泽东生前,叶剑英就曾同王震、聂荣臻等人谈过解决“四人帮”的话题;毛泽东逝世后,  相似文献   

4.
正郭沫若在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的文章中,为自己未能与鲁迅谋面而追悔莫及。他说:"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我与鲁迅的见面,真的可以说是失之交臂。"他们究竟为什么失之交臂,个中缘由耐人寻味。郭沫若对鲁迅的最初印象1920年10月,郭沫若在《学灯》增刊上第一次读到鲁迅的小说,那是《头发的故事》。他认为鲁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  相似文献   

5.
作为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与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颇多交往,尤与周恩来结有整整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作为文学家和诗人,郭沫若虽未刻意描写周恩来,但在其浩繁的卷帙中,多处有关于这位世纪伟人的文字。 首次出现,是在南昌起义爆发后第三天的历史场景中。郭沫若与李一氓等人从九江星夜赶赴南昌,在历经种种曲折之后,终于在隔天夜间到了南昌贺龙的军部,就在郭沫若一行与贺龙晚餐时——  相似文献   

6.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大批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中共中央根据形势需要,决定从同统区选调一些在文化学术方面有较高水平与成就的党员干部到延安工作,以加强文教战线的领导力提出过“国防文学”口号,与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人开展激烈争论,犯过关门主义与宗派主义的错误,受到鲁迅的尖锐批评,因此中央负责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都知道周扬的大名。他到延安不久,毛泽东就找他谈话,了解上海文艺界的情况,委任他为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后来又让他担任鲁迅艺术学院主持丁作的副院长和延安大学副校长。周扬在1942年2月开始后的整风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50年12月31日中南海。毛泽东在他的办公室里,挥动饱蘸痛惜、追忆、激昂和振奋的如椽巨笔,书写下一行行警世省民的文字: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上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  相似文献   

8.
1950年12月31日,正当全国人民满怀喜悦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元旦喜庆之日,在中南海毛泽东的办公室里,党和共和国的领袖,正挽起宽大的衫袖,挥动着如椽巨笔,写下一行行深表痛惜、深情追忆的文字:“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上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这是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出版亲自撰写的火一样炽热的题词.历史,后人永远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9.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在书赠瞿秋白的条幅上写下的话。瞿秋白是被鲁迅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彼此之间建立的友谊却深沉厚重。在瞿秋白处于生命危险、生活最为困难的境遇时,是鲁迅冒着生命危险给予了他最真诚、无私的帮助,这才让瞿秋白有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1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心仪神往。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相似文献   

12.
一、大褒大贬专案起 “文化大革命”前,党中央对瞿秋白同志有过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在1945年4月20日,中央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1935年6月,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第二次是在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同志为《瞿秋白文集》题词,全文如下:“瞿秋白同志死去15年了,在他生前,许  相似文献   

13.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筹备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溜秋白同志先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别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这篇近200字的题词,高度概括了瞿秋白的崇高品质与革…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20,(3)
正在周恩来的高贵品质中,忠诚、勤恳和智慧贯穿其一生,受到人们特别是毛泽东等党内同志的肯定和赞赏。始终绝对忠诚周恩来同毛泽东一样,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周恩来的忠诚,还包括对领袖和导师的忠诚。晚年周恩来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泽东头像和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在周恩来心目中,忠诚于人民与忠诚于领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来的文字中所称赞的那样:"光明磊落,与导师协力、同心、共命。""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  相似文献   

15.
<正>在河南省卢氏县深山教学几十年的晚清秀才曹植甫,是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虽然蜗居山乡,但却赢得了鲁迅和毛泽东的敬重。1934年11月,鲁迅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他一生写过的唯一一篇教泽碑文,毛泽东读后誉为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还提起曹植甫,称"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时,一定去  相似文献   

16.
蠡木 《党史博采》2001,(8):32-35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鲁迅比毛泽东大12岁。两人从未见过面。他们是思想上的契友,是志同道合者。毛泽东对鲁迅的敬仰、钦佩之情,在各个时期溢于言表。 毛泽东主要是通过长期、大量阅读鲁迅著作,了解鲁迅的价值,认识鲁迅的伟大的。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毛泽东一到北京就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给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波。他此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留在北京。经北京大学哲  相似文献   

17.
1950年12月31日,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毛泽东读着瞿秋白夫人杨之华请他为瞿秋白遗集题词的来信陷入沉思。良久,他提笔展纸,写下一段话: 瞿秋白死去15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  相似文献   

18.
<正>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同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在科学文化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力。过去有人把郭沫若对毛泽东的欣赏与崇敬,歪曲为"政治投机""趋炎附势",这些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郭沫若与毛泽东交往的真实情况,实际上是借贬损郭沫若来歪曲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与中共领袖的交往。回顾郭沫若与毛泽东的交往史,可以发现二人在革命路上携手前进、在文学创作方面惺惺相惜的多重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形势下,以及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19.
糟羹 《世纪风采》2013,(11):17-21
鲁迅和瞿秋白的文字交往,是从1931年下半年开始的,这时他们还没有见过面。当时,瞿秋白受到以王明为首的“左”倾宗派小集团“无情打击”,已被解除了中共中央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20.
《非攻》《理水》是鲁迅《故事新编》中较难理解的两篇。其中的主人公墨子和禹展现出与鲁迅其他作品中不一样的亮色和积极意味。这种转变和希望的出现同鲁迅对"中国脊梁"问题的思考是分不开的,其现实中的创作模型应该是作为革命前驱者的中国共产党。从相关材料来看,《理水》中禹的模型正是瞿秋白,或者说是以瞿秋白为主,包括白莽、柔石、冯雪峰等在内的为革命埋首苦干、勇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鲁迅正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