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我国老一代运动员中,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接见或颁奖者至今还有一些人健在,但由国务院总理当"编外裁判"并亲手为其掐跑表者,则只有被称为"飞毛腿"的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姜玉民一人。无意中一跑跑进了"体育圈"1934年,姜玉民出生在浙江省嘉兴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水乡的女孩应该是性子柔柔的,说话轻声细语,可在姜玉民家人的记忆中,她从小就像个  相似文献   

2.
正伟大的人格是超越时空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近40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亲切自然,斯人如在眼前,他喜爱的一树树海棠也宛若绽放身畔。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仁爱、牺牲和宽容,其中犹以第一点为最。爱人者,人恒爱之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谈到周恩来有6个"大有",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爱"。我们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对"爱"有过误解、走过弯路。殊不知中国共产党是从同情被  相似文献   

3.
梁衡 《当代贵州》2014,(32):64-64
正周恩来离开我们已数十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其亲切自然如斯人还在眼前。周恩来是一个超越时代、超越政治、超越党派和国界,在人格上有普世价值的人。他的思想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一个民族出了一个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人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研究周恩来,小者可知怎样做官;大者可知怎样做人;再大者可知怎样构建一个社会。周恩来人格精神有多方面,其基本点有三:仁爱、牺牲和宽容,而犹以第一点为最。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  相似文献   

4.
《湘潮》2020,(3)
正在周恩来的高贵品质中,忠诚、勤恳和智慧贯穿其一生,受到人们特别是毛泽东等党内同志的肯定和赞赏。始终绝对忠诚周恩来同毛泽东一样,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周恩来的忠诚,还包括对领袖和导师的忠诚。晚年周恩来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泽东头像和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在周恩来心目中,忠诚于人民与忠诚于领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来的文字中所称赞的那样:"光明磊落,与导师协力、同心、共命。""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  相似文献   

5.
汤涛 《党建》2021,(3):39-40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一生为党、国家、人民和人民军队建立了卓著功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的光辉典范.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十分看重思想品德修养,并在如何看待名誉、如何立志等方面提出"思深笔健,议论明通"的见解.他在天津南开学校求学时,曾在《论名誉》《尚志论》等作文中明确提出应该把名誉视为"人生第二生命",强调个人不能"存邀名之心,当以正义以绳其轻重",还提出人应该立志高远,即"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在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之后,周恩来更是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理论观点.其中,他按照整风精神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党性修养要义.  相似文献   

6.
<正>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感叹:"用人难,识人更难。"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识人方略,为党和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周恩来看来,人才有一个从"潜"到"显"的发展过程。识人贵在善于在一个人未显之时识别其潜在的才能。1934年9月,丁振愈来到周恩来身边当警卫员,这个小战士机灵又勇敢。刚来的时候,写个"丁"字还要费好大力气。跟周恩来学习几个月,就能写家信了。长征以后,碰到打仗,总想冲到战场上去。遇到敌机轰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考虑,有意修正赫尔利对华政策的错误,特别派出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作为回应,中共派出周恩来全权代表。自1946年1月开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周恩来和马歇尔有了一段共事的经历。"三人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与马歇尔初识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今年77岁了,作为江苏淮安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听到当地人评价周恩来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周恩来做官绝对是一位好官、清官,但他就是没有为他的家乡淮安做任何实事。"其实这是绝大多数人因为不了解周恩来才有的误解。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埃及回国,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时,巧遇淮安钦工镇建华村的姑娘李正兰。他深情地对李正兰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周恩来怎么会不爱他的家乡故土,不为故乡亲人办实事呢?淮安的衡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关心,才开挖告竣,  相似文献   

9.
剑钧 《党史文苑》2001,(1):39-42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予他很高评价。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周恩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非常关心和爱护徐海东,徐海东也十分尊敬周恩来。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并为后人颂扬。在陕北苏区,周恩来极力支持徐海东解决红二十五军所谓"反革命嫌疑犯"的问题。"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命令徐海东:"红十五军团要迅速开到商州一带",援助东北军和西北军。临走时…  相似文献   

10.
正周恩来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杰出组织者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陈云具体负责组织领导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1953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年是执行"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国家计划建设的规模一开始就是极其宏大的,摆在人民面前的任务是光荣而巨大的"。此任务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渴望与梦想——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期间,周恩来领导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和赴苏谈判,为创建新中国工业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个人是不可分离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虽然没有"毛周"这样的提法。但两人的密切关系是有目共睹的。两人中,毛泽东当然起着主导的作用。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也许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同样,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也不能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恩来。而对毛泽东来说,他最离不开的人是周恩来,这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中,宋庆龄与周恩来相识和相处最早,共事也最多。从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二人相识相知半个世纪,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二人之间的友谊可谓天长地久。周恩来、邓颖超相当尊重宋庆龄,称其为"国之瑰宝";而宋庆龄也将周恩来、邓颖超视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和自己最知心、最诚挚的同志及朋友。  相似文献   

13.
<正>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精神楷模,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严"与"实"的思想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最好榜样。一、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信仰周恩来追求真理,追求信仰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少年时期,年仅12岁的周恩来面对老师关于上学为了什么的提问时,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当周恩来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便以其为毕生信仰,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自幼年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中,周恩来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光辉的典范,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为了中华之崛起幼年的周恩来由于家道的衰落,早早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对此,周恩来曾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  相似文献   

15.
正安徽省巢湖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也是大名鼎鼎的"巢湖三上将"的故乡。"巢湖三上将"指的是解放军开国上将李克农和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治中。他们三人和周恩来都有过密切的交往,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克农:曾使周恩来化险为夷李克农作为中共和人民军队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与钱壮飞、胡底曾被称为我党情报工作的"前三杰"。李克农很长时期内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备受器重,两人在漫长的交往中也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周恩来的秘书纪东少将在中央纪委机关报发文,分享了他感受到的党风政风新面貌,文中提到周恩来拒绝"宾馆里放广柑"的特权,让自己深受教育。领导与秘书的相处是双向的。不光是秘书为领导提供服务要尽心,领导更要指导秘书的工作,在"苛求细节"中促进其更快成长。在这方面,周恩来  相似文献   

17.
刘凯鹏 《党的文献》2016,(1):113-117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委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纲》,是周恩来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纲要。《提纲》所列"政治与科学""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自由研究与计划研究"四个方面,是周恩来科技思想的集中体现。关于政治与科学的关系,周恩来强调科学并不能脱离政治,而且为政治所支配,所管辖;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周恩来从生产力范畴看待科学技术,强调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关于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周恩来强调科学有其自身规律,二者相成相助,必须循序渐进、由量到质;关于自由研究与计划研究的关系,周恩来明确表示要把科技工作纳入计划之中,主动引导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在淮安区档案馆,尘封着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邓颖超给淮安写的信。人们最为熟知的是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周恩来为了他八婶母的事曾三次致信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宝应县天平大镇人。她嫁给周恩来的八叔周贻奎(字焕臣),后辈人都习惯地尊称她为"周八太"或"八太"。她嫁到周家后,周家已急剧败落。为了生计,周家的兄弟都离开家外出谋生。而杨氏的丈夫周贻奎因为小时  相似文献   

19.
正周恩来向来以温文尔雅示人,一生谦恭和善,在他身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得以集中体现。但是,一向不喜欢发脾气的周恩来也有例外,为了革命成功,为了我党的前途未来,周恩来对事不对人,曾几次怒拍桌子,大发雷霆之怒。在周恩来的严厉督正下,所涉事情才得以妥善处理。对张国焘"拍桌子"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策划和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  相似文献   

20.
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