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博士     
该案应如何定性法博士:2000年王某用一张虚假的《抵押物登记表》、本人印章、身份证等证件从某银行贷款五万元,期限为一年。2004年该银行经办人李某怕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托朋友张某归还了此笔贷款,后张、李向王某索要本息,王某在得知该笔贷款已经归还后,拒付本息,并否认贷款事  相似文献   

2.
案情简介王某于1996年6月28日向某市工商银行牡丹卡部申领了一张牡丹信用卡,并分别于1998年7月29日、7月31日、8月3日、8月20日四次从工商银行ATM柜员机上透支3600元。1998年8月24日,王某经牡丹卡部授权,又透支3万元,牡丹卡部同意王某可以透支一个月。王某透支后,未按规定时间归还本息,某市工商银行牡丹卡部于1999年2月4日、5月27日、8月17日以及2000年7月4日四次向王某发出《追讨透支贷款通知书》,告知王某的行为已超出了善意透支的范围,造成恶意透支,应尽快归还透支本息…  相似文献   

3.
[案情]王某与张某两人是朋友,2003年张某在购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王某提出借款2万元,两人并约定1年后归还本息。但是借款时间到期后,张某并未有归还欠款的意思,王某多次催张某还款,张某均借故不还,两个人为此产生矛盾。一气之下王某将张某起诉至法院,但此时王某发现张某写下的欠条原件遗失了,只留下复印件能证明借款的事实。法院经审理查明,张某向王某借款时无第三人在场,张某虽在法庭上承认了借款一事,但他声称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法制》2008,(7):67-67
常某向朋友汪某借取价值82000元的存单,持该存单到招行给常某办理了62000元质押贷款。在尚未还清借款本息的情况下,常某利用在招行工作的亲属取回了汪某的质押存单。当日,常某又用赵某的身份证及这张存单到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贷款72000元。常某于当日归还招行借款本息。后汪某多次找常某要求返还存单,常某下落不明。汪某遂到招行询其存单,才得知其存单在信用社,遂到法院起诉要求信用社返还存单并赔偿损失。请问,汪某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 陕西 郑伟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制》2010,(1):67-67
编辑同志: 王某为某广告公司部门经理,因该公司经营需要,暂缺资金周转,王某以自己为落款人写了一份借条,向某百货公司借了50万元,双方约定短期周转后立即归还。百货公司即以王某所在的广告公司为收款人出具了银行本票,同时,百货公司财务账册写明真实的收款人和进账人为某广告公司。  相似文献   

6.
刘岩 《前沿》1997,(12)
政策性粮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是指农业发展银行将政策性收购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政策性粮油收购企业,企业通过收购、储备、调销诸环节实现价值的转换、增值,通过结算环节以货币形式归还发行贷款本息。由于粮食流通体制、企业经营、市场形势、银行管理等诸多原因,政策性收购资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流失严重,未能实现封闭运行、良性循环。流失的原因主要有:粮食企业附营业务挤占、固定资产挤占、财政欠拨补挤占、经营性亏损挤占。截止1996年末,全盟粮食企业政策性收购贷款被附营业务固定资产,财政欠拨补,经营性亏损,其它挤占挪用59.3…  相似文献   

7.
案情:2001年6月,白某向王某借款8万元,当时未约定还款期限,王某向白某多次索要未还后,王某于2002年10月起诉到富川县人民法院要求白某归还借款。但因王某疏忽大意,找不到借条的原件,只找到一张借条的复印件。审理期间,仅凭借条的复印件而没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不  相似文献   

8.
律师信箱     
编辑同志:我信用社于1993年4月2日向赵某发放贷款10000元,期限2年。贷款到期后,赵某本息未付,人也外出打工一直找不到。1999年7月6日,赵某回家后,信用社找到他,让其在信用社的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上签了字,并让他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罚息,但赵某却称该笔借款已超过诉讼时效,法律已不对这笔贷款保护了,拒绝还款。请问,信用社能否依法追回这笔借款?  相似文献   

9.
个体户曾某和胡某系中学同学。1994年12月,胡某看到做股票、证券生意能赚大钱,但苦于没有股本,就请曾某想办法筹款。曾某找到某农村信用社主任王某,要求王某贷款给胡某共同合伙炒股。王某说胡某不是本地人只能以曾某的名义贷款。随后三人又共同商定:炒股资金由...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家住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王晓拿着一纸借条到区法院起诉。借条是李小芬于2007年1月22日出具的:“今借40万元,并约定利息为6000元每月,还款期限为半年。”借条右下方有担保人大港公司的公章、财务章及董事长王某的印鉴,并有“担保期限至本息还清止”的字样。  相似文献   

11.
问:大陆对台胞贷款利息有什么减征、免征所得税的规定?答:大陆对台胞贷款采取如下优惠措施:(一)台胞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1990年底以前,同大陆公司、企业签订信贷合同或贸易合同,提供贷款、垫付款和延期付款所取得的利息,在合同有效期内,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二)向大陆公司、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由大陆用产品返销或支付产品等供货方式偿还借款的本息,或者用来料加工装配工缴费抵付借款的本息,免征所得税。问:大陆对海峡两岸的租赁贸易有什么优惠措施?答:(一)台湾租赁公司在1990年底以前,以租赁贸易方…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王某与某银行工作人员李某串通,冒用某单位的名义,在汇票上盖用了该单位公章,并冒充单位法人代表盖上自己的私章,于1996年12月23日办理银行承兑汇票20万元,王某用该汇票购白酒销售后,归还银行10万元,其余10万元王某未归还。1997年5月6日,王某在同一银行用同样的方法办理承兑汇票30万元。至1999年10月案发仍有40万元王某未归还银行。请问,王某、李某的行为是伪造票据罪还是票据诈骗罪?山东孙启方孙启方同志:从来信的情况看,王某与银行工作人员李某串通,冒用某单位名义,并在汇票上冒充单位法定代表人…  相似文献   

13.
我和妻子应该偿还这两笔贷款的本息吗?编辑同志:不久前,乡信用社通知我们夫妻偿还两笔贷款本息共6000元,我非常吃惊,我们并没有从乡信用社贷过款呀!通过了解才知道:7年前我妻哥张某偷刻了我和妻子的印章,以我的名义贷了1000元,以我妻子的名义贷了250...  相似文献   

14.
案例:王某与刘某在谈恋爱时,向刘某借款5万元,当时双方对借款利息和归还期限没有明确约定。两人婚后,由于感情恶化,刘某遂向王某索要借款,未果后,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王某欠原告刘某借款5万元至今未还,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该借贷关系行为发生在原、被告结婚前,借款并非用于婚时夫妻财产购置,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王某3年前借了我8万元钱做生意,双方约定了利息和归还日期。如到期不还,则双倍支付利息。去年11月,我多次催其还款,王某总是以种种借口回避,不愿归还。我便向法院起诉,在法院的主持下,我们达成了还款协议,王某答应今年2月将借款归还与我,我愿意减掉一半利息。如到时仍不归还,利息加倍。然而约定期限到后,王某只归还了我6万余元。我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王某归还余款并加倍赔偿利息。在那个利息加倍的问题上,我们双方却发生了分歧。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唐山唐山读者:调解书应该是双方自愿、真…  相似文献   

16.
按揭借款人提前还款行为性质及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揭贷款的优点之一是借款人能长期按月分批地归还本息 ,从而减轻了债务负担。但是 ,由于客观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必然有部分借款人希望能提前还清借款。根据《合同法》规定 ,此时银行不能以“违约”相胁 ,可借鉴香港按揭制度采用收取手续费或改善资金运营的效率等手段来化解危机和弥补损失  相似文献   

17.
《人大建设》2008,(9):56-56
编辑同志:2004年,我亲戚在信用社贷款5万元,期限为1年,我为该笔贷款提供了保证担保。借款到期后,我的亲戚没有向信用社归还贷款。在担保期内.信用社也没有要求我承担保证责任直到今年4月,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找到我,让我在一份催款通知书上签字。说是要我配合完善手续,不会让我承担责任。当时我碍于面子,也听信了信用社工作人员的话,  相似文献   

18.
骆巧瑜 《当代广西》2009,(13):51-51
【案情】 1997年5月8日,被告黄某因购买工程自卸车向原告贷款80000元,借款期限从1997年5月8日起至1998年4月30日止。贷款期限届满后,经原告多次上门催收,黄某归还贷款本金26000元,最后一次还款时间为2006年10月28日。至2007年9月30日止,黄某尚欠本金54000元、利息62491.53元。  相似文献   

19.
金敏 《半月谈》2004,(19):44-46
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去年底统计,全省党政机关、金融系统等单位公职人员中的2720人,共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8157万元。今年4月,在海南省纪委、监察厅的配合下,全省掀起了清欠“赖账”风暴。至8月15日,累计收回2140人的贷款本息1398万元。据海南省纪检部门透露,当清欠“赖账”风暴正待加速之时,一些“赖账”公职人员也在绞尽脑汁寻求“避风港”。  相似文献   

20.
报载,福建省漳州市西坑村过去是闻名遐迩的模范“小康村”.“家家住别墅、人人盖新楼”的山乡新景曾引各地官员前来参观考察.但这一切都是当时县乡政府挨家挨户动员.并牵头让银行、信用社贷款给农民建成的,九年过去了,西坑村村民建别墅的200多万元贷款,本息一分未还上,以至于银行和信用社已考虑起诉这些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