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颉  乔芳 《山西青年》2022,(18):85-87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点所在。近年来,高校逐步引入了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项目,既突显了办学特色,也进一步驱动了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融合。为此,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民族传统审美的弘扬,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设计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前蚌埠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一)蚌埠拥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蚌埠地处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繁盛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恶化,生存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消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设计科学、适度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既可以避免过度产业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化问题,又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生存活力,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中激活遗产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有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主要是农业社会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毁弃、流失和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  相似文献   

6.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江淮》2008,(5)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大量宝贵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省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就有花鼓灯、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19个项目入选。尔后,我省也公布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个类别83个项目,如鞭打芦花、五河民歌、卫调花鼓、华佗五禽戏、新安医学等。至此,我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02项之多。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6月14日)即将到来之际,本刊再次编发几篇介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章(第一、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本刊均己刊登过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热爱,更加关心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珍贵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技艺依然面临失传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经受着巨大挑战。文化生态学启示我们,必须从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在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突出它们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把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点,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服务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刘娟 《湘潮》2013,(1):146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本内容、具体措施及保护工作采取的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3,(4):44-4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对于我们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大  相似文献   

13.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求实》2009,(Z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刻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按照国务院2005年文件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传承人(群体)文化权利的实现;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应解决精神权利主体的确定、经济权利主体的确定、权利的适度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商标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创新,可考虑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乌鲁木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多,内容丰富,加强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法规的健全、顶层设计、建设数字化体系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贵州人民的经济需求、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具有赋予社会文明特性的多重价值。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起到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及丰富乡村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等重要作用。(一)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文化形象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21):4-4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要认真做好重要文物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20,(4)
正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生态的文化遗存,与草原文化相生相伴,以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类型,通过声音、形象、技艺、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鲜活而真实地承载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  相似文献   

20.
吴松  徐静 《世纪桥》2023,(11):7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其中深挖思政元素,汲取文化基因,不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首先从实践育人角度入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大学生走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最后分析得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育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