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姗 《新青年》2004,(2):17
爷爷和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我10岁那年爸爸把他们接到了城里,我才开始真正地接触了他们。记忆里我和爷爷从来没有亲近过,也没见过他和奶奶一起快乐地生活过,家里人甚至说他们前世有仇今生成了冤家。在爷爷面前奶奶从来不笑,只有看见儿孙她才会露出笑容。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关系会这么差,我想其中的误会、委屈,除了奶奶谁也不会明白的。去年春天,爷爷生  相似文献   

2.
米汤汤 《新青年》2007,(12):13-14
1初见他时,5岁的她吓得一下子躲在了爸爸的身后。他胡子拉碴,样子凶巴巴的,一点也不像别人家的爷爷慈眉善目笑眯眯的。而且他看见她就骂,没出息的小东西,躲什么躲,给我大大方方站出来!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妈的同事说我是丑精怪,没办法,我小的时候丑得吓人。而爷爷却说我是鬼丫头,爷爷特别喜欢我,尽管我丑,尽管我过于调皮。爷爷说我像他,我却不知道我哪儿像他,但我喜欢极了爷爷疼我。记得那时候,爷爷经常拄着拐棍慢慢地前院后院地走,他是抗美援朝时伤退的军人,到老也没改军人的脾气。总是闲不住,不是弄弄园子里的黄瓜架、豆角架,再不就归拢归拢后园的柴垛。只要有点不规矩不干净了,就会张口就骂,爷爷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那时候几个叔叔跟爸都怕他,姐姐更是不敢靠近他。但在印象中,他从来就没骂过我。就算我把柴草弄得满院都是,就算我在…  相似文献   

4.
正故乡半山坡上,丁字路口处,生长着一棵枣树。枣树树干很粗,要三个小孩子牵手才能搂得过来。这树很有些年纪了。老李家人说这枣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在野地里捡到一棵树苗,看那丁字路口有个土坑,就把它埋下,又随意撒上泡尿,那树就活了,慢慢长大了。可老张家的人说这枣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见那丁字路口有土,用铁锨一剜,就把  相似文献   

5.
我小的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他在抗美援朝中那些英勇战斗的故事,那时我非常敬佩爷爷.幼小的心灵里就视爷爷为英雄.直到有天,一伙人冲进我家里,抓走了爷爷,我才知道爷爷在朝鲜战争中当过美国战俘,我心中的英雄顿时倒塌.  相似文献   

6.
我的名字是爷爷给起下的。爷爷似乎有先见之明,还在大哥刚出生时,他就为我们兄弟5人在"庆"字辈的后边分别注下了"安、泰、平、均、和"5个字。当先我问世的哥哥们抢占了前边的4个字之后,这最后的一个"和"字,就不容置否地摁在了我的头上。爷爷起的名字果然灵验,当母亲生下我两年后,据说她又怀了孕,结果,那个小  相似文献   

7.
我总以为,我爷爷和我奶奶是没有感情的。他们是父母包办,结婚之前没有见过一面。当一顶小花轿把奶奶抬到爷爷家时,他还躲藏在屋里写大字,因为他说过,书法是他的情人,他可以不结婚的。但他们还是拜了天地。洞房花烛夜的时候,爷爷不见了,他去找少时朋友聊天去了,两个人研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奶奶一个人在新婚夜里独自在灯前坐了一夜。那一夜,奶奶想她唱戏时的搭档,在梨园里,唱青衣和唱小生的总是有些心照不宣的秘密。奶奶也有,被奶奶的母亲看出了端倪,所以,早早地把她嫁了。这次找的人家是一个书香门弟——与唱戏无关,也与爱情无关。在父亲的记…  相似文献   

8.
老屋     
心儿 《新青年》2005,(2):13
一日,卫伟来看我,说:“小恶魔,你们家的老屋给卖了,你知道吗?”我的心一阵痉挛,痛得说不出一个字。下午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决定回去看老屋最后一眼。坐在火车上,16年间的一切从眼前不断地滑过。“你爹妈想再给你生个弟弟,先让你在爷爷这儿,以后再来接你回去。”这就是爷爷给我的解释。我出生那年爷爷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樱桃树,说等我3岁会吃东西时,树也该结果了。期间爷爷又种了菜栽了花,奶奶原来种菜,后来因为这棵树占了菜地,所以再不肯管了。每年春天,爷爷都会把我放在隔壁卫爷爷家。他家的小伟,经常受到我的欺侮,爷爷为此没少跟卫爷爷道歉…  相似文献   

9.
一个男人对身边的主席指一指,又缩回手,连续三四次军舰靠岸后,毛泽东走上码头,没有_I!汽车,就直接往大街上走,当地党政军须导在后面跟随。汽车跟在他们后面,慢慢向前行驶。走了不到200米,有一位3O多岁的男同志在马路上走,一边走一边看身边的毛泽东,指一指,又缩回平,连续三四次,他跑进一个商店把毛泽东的挂像取下来,看看毛泽东,又看看挂像,还是连续好几次。他终于认定了,跑步把挂像放回商店,高兴地大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因为已经有了经验,这时,后面的汽车马上开过来,罗瑞卿把毛泽东迎进车里。这回群众还没…  相似文献   

10.
晚年新活力在齐白石老人生命的最后10年,他以精美而独特的艺术创作赢得了崇高殊荣。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实现了白石所渴望的安康太平。不久,他将一封湘潭老乡的信转交给毛泽东,没想到毛泽东很快派人送来问候他的复信。接着他又被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白石兴奋地将陆游"已卜馀年见太平"的诗句写成条幅。又刻了朱、白文两方毛泽东的名章托艾青转交相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189—1976年),享年83岁,按照中国人的长寿标准,称得上高寿老人了。特别是对有着特别生活习惯的毛泽东,他嗜烟如命,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嚼干辣椒伴饮烈性酒…、竟能健康地活到是变高龄,不能不认为是奇迹。集古今长寿者之经验,均有一共同点,即心胸宽阔,性格开朗,精神乐观,则必得长寿。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七律中的两句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正是乐者长寿的真实写照。1945年8月下旬,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协商’国事(即重庆谈判),蒋介石以为毛泽东一定会拒绝。几天后,毛泽东不计个人安危…  相似文献   

12.
怀念亲情     
爷爷如果活着,至少有125岁的年纪。  相似文献   

13.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南洋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心系祖国,不计个人得失,自抗战爆发之后便为国家和民族奔走一生,舍弃了万贯家财,堪称广大爱国华侨中的典范。他也因此得以与毛泽东相识相知,从而在二十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人所称道。延安初交陈嘉庚1874年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今属厦门市)的一个侨商家庭。1890年,17岁的他就远离家乡,只身去新加坡经商。到1925年他已成为拥有1200多万资产的南洋著名工商企业家。陈嘉庚虽身在国外,却是个志在报国的“华侨大实业家”。他曾募…  相似文献   

14.
菊香书屋论兵,受到毛泽东表扬就在毛泽东于中南海勤政殿召见我的第二天,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作为周总理的军事秘书、总参作战室的主任,和作战室的参谋们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常常彻夜不眠地关注着朝鲜战事的发展。8月23日,毛泽东正在菊香书屋仔细研究关于美军最新动态的一大摞电报。他打电话给周恩来,是想彼此交换一下关于朝鲜的意见。周总理叫上我一同去见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听我汇报关于朝鲜战局的六条意见,他还不时用铅笔在面前的稿笺上写上几笔。我一口气汇报完毕,毛泽东只是不住地点头,没有插…  相似文献   

15.
团团签名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他出生时正赶上我退休,以朋友的说法,我成了专职姥爷。整整三年时间,在看护团团的日子里,他身上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于是我就随手记下。三年下来,没想到竟然成了一本书。这书的名字就叫《团团的故事》。《团团的故事》就要出版了。团团似乎懂得这书的意义,听说印刷厂要来送书,一大早就特高兴,并且几次问我:爷爷(他一直管我叫"爷爷",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怎么还没送书来呀?  相似文献   

16.
“他不完全像个掌握大权者,……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容易把他错当成一个热心的村长。”在毛泽东过世多少年之后,西哈努克这样形容他。西哈努克已经记不起来他同毛会见过多少次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1956年,即1955年西哈努克同周恩来在万隆成为朋友后的第二年。他对那次会面依然记忆犹新。周恩来陪同他乘车来到中南海。当他们的车子开进毛泽东往的小院时,毛津东已经站在那里等候了。毛泽东亲自走出房间上前迎接,使这位年轻的亲王非常感动。会谈结束后,毛泽东又送他到车旁,直到目送车子走远,才返回住所。此后每次见面,都是这样,毛泽…  相似文献   

17.
我的初恋     
曹飞 《新青年》2002,(12):11
我11岁的时候,家时来了个名叫沈毅的19岁英俊挺拔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住在我家。沈毅的父亲与我的爷爷是莫逆之交,所以,全家上下对沈毅都热情周到。虽说沈毅与我家的关系不一般,但是长期受到这种照顾也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该为我家做点什么。当时我正在读小学,成绩一般,沈毅便承担了辅导我的任务,做起了义务家教。从此我的成绩一点点上去,沈毅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自从电影《大河奔流》中出现毛泽东的领袖形象后,“领袖”的风姿便此起彼伏地跃现于中国多部影视剧中,《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大决战》、《杨开慧》、《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各个时期的毛泽东身影栩栩如生地走进观众的视线。据粗略统计,在毛泽东逝世后的整整20年内,中国的银幕上,共出现了13个“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彭德怀谪居京西吴家花园,以自己不能为党工作为最大痛苦,曾自嘲:“半身暇日,老来偷闲学种桃。”1965年,他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他做梦还在打仗,要求让他到农村去做点工作。不久,毛泽东委托周恩来打电话给彭德怀,约他去中南海家里谈谈。9月22日上午8时,彭德怀到中南海颐年堂,毛泽东早在那里等着他。两人见面时紧握着手,相互问好。毛泽东说:“早在等着,还没有睡。昨天下午接到你的信,也高兴得睡不着。”接着,风趣地说:“你这个人有个犟脾气,几年也不写信,要写就写八  相似文献   

20.
刘岚 《海内与海外》2000,(12):66-68
2000年5月9日,北京市红十字会香山医院。患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的马来西亚14岁少年陈忠孙将度过他一生中最关键的一天。这一天,他将接受骨髓移植的最新技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而成败与否关乎他的生命和前程。这一天确实非同寻常。惯睡懒觉的陈忠孙天不亮就醒了,确切地说昨晚他几乎没合眼,盯着双层玻璃密封的“空气洁净病房”(LAFR)那看不透的玻璃墙,耳边不断传来空气净化器的轰响。十几天来,吃喝拉撒睡,全在这8平方米密不透风的仓里。随他到北京治病的爷爷、奶奶、姑姑、妹妹也只能隔着双层玻璃墙,用对讲机和他说话。为了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