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中国建立70年来外交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树立了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敢于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的形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外交也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社会广交朋友,构建了全球伙伴关系网。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等重要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高超的外交艺术。中国外交有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大格局,以谋求对中国有利的地位。新中国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2.
民国期间各国教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试图通过参与世界教育大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成果,以谋求国际文化地位。自1923至1937年期间,我国各个教育团体通过参加世界教育会议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我国参与世界教育大会的历史过程大致呈三角形,可划分为探索、上升、衰退三个时期。参与世界教育会议的活动不仅是民国时期教育外交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而且也加速了我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试论和谐世界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世界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思考。这一理念作为对国际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在价值上区别于权力政治的自利特性,在实践上立足于当前不完善的国际关系现状。它不是以激进手段颠覆现有世界秩序,而是希望对国际关系中一些不利于全球和平与发展实现的消极因素进行改良。和谐世界构想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实践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进行对接,并避免了国内发展与国际形势可能出现的不协调或矛盾。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它不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下,以气候为主题的外交活动也随之展开。在全球变暖这一背景下,分析了目前中国气候外交的行动,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气候外交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赵启正 《党政论坛》2009,(22):51-51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中心,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曰益强大,中国发生的事情随时会成为世界的舆论主题,中国有必要以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正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外交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外交事务呈几何级增长。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密切,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贸易投资遍及全球。中国加入了300多个国际条约、数千个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美欧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7.
石红聚 《各界》2007,(2):1,4
2006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的极为活跃,与国际社会交往广泛,互动频繁的一年。中国频繁地穿梭于国际舞台,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新理念,真诚地改善和发展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使中国外交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一颗耀眼的新星。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9月,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后,节目本身不仅迎来国内各界的收视热潮,也获得有关各方的好评如潮,甚至还在国际社会和世界范围内引发不小的轰动效应。《大国外交》立体化、多方位、全景式地向世界描述和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给出中国建议、提升中国形象的具体行动和实效举措,开  相似文献   

9.
窦晓博 《学理论》2012,(26):5-7,27
随着全球化相互依赖的加强,科技、信息、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渐加强,传统外交已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唯一有效方式。当前国际社会的许多新问题不仅要以一种非传统的视角来对待,更要依靠经济外交这一新的方式来加以解决。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已进入了"外交促经济"的时代,如何利用经济外交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就成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综合国力一部分,软实力的提升更是离不开经济外交的推动。  相似文献   

10.
中日“冷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末年初,国内外专家在评述2003年中国外交时,异口同声地称赞中国外交确实展现出新发展、新特色、新思维;在多边、周边、双边外交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可喜进展;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一系列外交动作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仅为中国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也对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对中国积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中国新的世界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周 《理论导刊》2006,2(4):12-15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学习和坚持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整体外交。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我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政协在公共外交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融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于一体、灵活多样的特点,与公共外交的特性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3.
张芳 《学理论》2010,(15):20-21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的变化,对我国新时期外交思想进行了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新思想。在分析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内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探索构建和谐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0,(2):31-31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尤其是从去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所谓“中美共管世界”(G2)的声音,在世界舆论中开始不断上升。虽然中国高层和舆论对此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但着眼于当今国际格局,即便没有G2概念的产生,国际社会对中美作为当今和未来世界“两极”的印象似乎正在不断清晰和强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了历史发展,毛泽东为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确立、外交政策的制定、重大外交活动的展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对新时期外交战略转变、外交政策的决策发挥了关键作用。新世纪,党和国家两代新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实现外交战略的与时俱进,推进了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6.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天朝上国的美梦已然破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被迫与世界的其他国家接触,同时也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接触,而中美关系在近代外交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868年是早期中美关系史上极富重要意义的一年,《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对中美两国关系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必须首先认清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确定符合本国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清晰外交战略。党的十八大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角色做出准确研判,为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指明方向。而在此后一年多来的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以长远和开阔的眼光纵观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向国际社会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起了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所以引起外部世界的高度重视不是偶然的,这一思想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论的基础上,顺应21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中国外交战略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一思想不仅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深刻回应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且也立足中国国家利益,承载着中  相似文献   

19.
正十九大报告对过去几年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了高度评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相关实践的推行,也使得"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早在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2014年11月,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意识形态外交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发展任务紧迫国际环境却相对复杂,必须长期对意识形态安全保持警惕等现实,导致了邓小平外交坚决捍卫意识形态安全,但手段是防御的,目的是合作与发展的,视野也是开放自信的,并智慧地融入了理想主义内涵。这一外交思想在复杂条件下,在不与世隔绝前提下,维护了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也推动中国融入了国际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也展现了大国的开放和自信,兼顾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值得当代中国外交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