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规律观的创立是历史观上的大革命,它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革命性变革。第一个变革是批判了“历史无规律论”和“先验规律论”,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二个变革是否定了“外在规律论”,揭示了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内在联系;第三个变革是否定了“机械决定论”和“历史预定论”,阐明了社会规律的丰富内涵和辩证性质。既强调了历史必然性,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既阐明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又指出了社会规律表现形式与实现方式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因而它决不是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歪曲的那种“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论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借助于对人权观念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指出人权的概念自产生超即具有普遍性 ,是超越国界的 ;人权思想的发展表明 ,普遍的人权是国际社会努力的目标 ,尽管现实中关于人权普遍性的特殊性认识上尚存在巨大差异 ,但强调人权的特殊性不能抹煞人权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是在保持传统与学习西方的两难选择中产生和发展的,"中体西用"论从其根源到理论成型都是以这种两难选择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论这个核心命题.从中西学观、御侮图存、开放思维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我们正确、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构起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崭新模式.研读张之洞《劝学篇》,就是要读透其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这对中国社会和文教现代化具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洋务派教育界指导方针,它对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有推动近代化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也有阻挠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度的消极影响。但是从教育发展的进程看,它的积极面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国人在处理中西文化问题时,先后提出了“西学中源”、“中体西用”、“西化论”及“文化调和论”等文化观。文化观的流变既是国人对西学的认知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不断融合加深的过程。文化激进论与文化调和论在本质上是互补而非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历史目标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向前推进的,其发展的过程正是世界精神实现的过程,一个国家的最高使命在于使得自己的特殊原则上升为普遍原则从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环节。依此理解,文明新形态首先要摆脱特殊性,提出普遍性的方案;其次要超越现有文明,提出新的替代性方案。在此意义上,要建构文明新形态,它既不能简单回到传统,也不能照搬模仿;而是在达到现有文明高度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创造,提出新的原则并代表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最终获得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容闳实践”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变革维新, 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容闳实践”虽然与洋务运动同处一个历史时期, 但思想上与之有天渊之别, 强调要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科技, 富强中国。“容闳实践”虽然未获成功, 但对中国近代教育、外交、政治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固有的两个方面,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任何伟大的理论均具有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体体现。它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总结我国发展模式和经验的重要哲学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结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理论展示的思想境域,仍然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典型范例的逻辑图式,“传统现代”的历史链式是其主要的论证基础。“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只是在这同一块逻辑基地上、按不同价值取向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作了不同的描述。它们在面对诸如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发展与代价、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开放与依附等一系列传统悖论时,主要是在西方工业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理论思路和政策出路。所谓“时序论”、“拐点论”、“闭锁论”、“周期论”等解决悖论的思路,视域不一,结论各异,但它们在基本的方法论上几近一致,即体现为线性思维、链式否定和命定式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地缘政治论(Geopolitics),又称地缘政治学,在新中国学术界本来多半是被否定的。它被认为是德国法西斯在30年代利用来美化其向外军事侵略扩张的“科学外衣”。西方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既有否定的,认为它的推理和论断简单化,根本不符合客观历史的发展状况;也有肯定的,认为尽管其具体内容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12.
越南“革新开放”的20年是越南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20年,也是社会主义在越南巩固和发展的20年。越南20年“革新开放”的历史再次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走上社会主义。可以说,对本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是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价值标准和实践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权性质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自人权概念产生之始,普遍性就内涵于其中。人权的普遍性这一范畴,一般认为包含了三个向度:主体的普遍性、内容的普遍性以及价值的普遍性。人权的特殊性一般被理解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宗教、价值观念、资源和经济等因素的差别,在追求人权的充分实现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多样性。承认人权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对于人权普遍性原则的否认,而是在人权普遍性的前提下,认为人权理论、人权观念与人权制度的多样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宪政民主是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国家的需要;西方宪政民主产生和根植于西方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不能成为宪政的普遍模式;中国超大国家的特殊性、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宪政民主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孙中山看来,科学是“真知特识”,是西方强盛的巨大动力。中国应当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实业,办学育人,逐步实现近代化。这种主张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不失为中华民族起衰振弱、赶上西方国家的明智之举。孙中山的科教救国论与三民主义融为一体,比较妥善地处理了科学、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辩证地解决了独立与富强两大时代主题,把爱国主义升华到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林民旺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3,(5):125-137,159,160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在干部选用“四有论”中住居第四。在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做好“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怎样选拔造就“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这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在对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重大失误,其失误之一就是从浪漫主义的观点出发批评和反对西方文化.浪漫主义反对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并且以德国特殊论和德国优越论自居,因此不仅与现代性相左,而且在思想上与法西斯主义相通.分享了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维特根斯坦,没有认识到与西方文化精神“格格不入”的德国文化不...  相似文献   

19.
全国党校系统“中国近代化历程”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子今全国党校系统“中国近代化历程”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0月8日在北戴河举行。会议就中国近代化的定义、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化的分期以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走向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特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人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提出来。从本质上讲 ,人权是人的本能在社会中的需求和表现。人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然性和社会性是人权的基本属性。因此 ,人权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人权问题既是国际问题也是国内问题。人权的实现要靠国际国内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