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琴 《江淮法治》2008,(24):18-18
这是一群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有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情感,为高兴的事情欢笑,为悲伤的事情难过。但是,他们却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为了生存在异乡奔波。当其他同龄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边撒娇,享受着浓浓的亲情时,他们却独自面对着一切,他们孤单的身影、寂寞的心灵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他们就是“留守子女”群体,而生活在芜湖市三山区境内的“留守子女”,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百姓呼声     
新学期开始一个多月了,我们不禁想起了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们,新学期这些孩子会有父母陪伴在身旁吗?在编辑本期稿件前,我们在诸多读者来信中惊讶地发现,全国各地竟然有那么多人都在关注着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建言献策,他们有人民教师、机关干部、还有同样远在他乡打工的农民工们。本期百姓呼声栏目选登一组来信,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或失当、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社会不良环境的催化致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呈严重化发展趋势,而社会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本文针对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从经济角度、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角度、教育角度和社会环境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或失当、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社会不良环境的催化致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呈严重化发展趋势,而社会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本文针对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从经济角度、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角度、教育角度和社会环境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卫宣利 《江淮法治》2008,(16):58-59
原来,我们身边每一个最普通的人,都拥有最真挚纯朴的爱情。他们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浪漫,痴情,轰轰烈烈,却在最凡俗的日子里,真切地为自己心爱的人,心疼着,担忧着……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此催生出新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心理和情感、道德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缺乏人文关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城乡"二元分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学校教育管理薄弱等因素造成。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吴小康  周勉 《政府法制》2012,(22):18-19
根据全周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瑚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相似文献   

9.
尽管法律强化了"老有所养"的规定,但是近年来,高龄、孱弱的老人起诉儿女不赡养的官司在基层法院仍然屡见不鲜。当现代的成年子女以各种看似合理甚至合情的理由拒绝赡养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法律常识——赡养老人是法律赋予子女的义务,无论什么原因都不是子女对抗法律的借口,哪怕父母存在过错。  相似文献   

10.
就在城市中农民工现状一次次拷问社会之时,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霍邱之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留守儿童正在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记者了解到,综合我省计生委、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数字估算,我省农村人口近5000万,外出务工农民约1000万,留守儿童有250至300万,约占农村在校生总数的40%至50%。这只是一个概数,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到底有多少孩子被父母留在了家乡,成为了留守儿童。还有人把留守儿童说成是“新型孤儿”,他们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有的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还有的由邻居托管,有的甚至因托管…  相似文献   

11.
正据了解,在"暴力剪发"事件发生之前,该学校已经对学生的发型进行反复强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剪发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长期在外打工,平时并不能陪在子女身边进行教育,即使他们恼火孩子蓄长发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如其中一位家长就很支持这位校长的做法,称自己的儿子很叛逆很臭美,头发刘海很长,家人逼不了他剪发,很赞成这样"被剪短"。笔者认为,当学生的思想工作做不通  相似文献   

12.
韦贵莲 《检察风云》2014,(23):68-70
今天,很多来到城市打工或创业的年轻人不愿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于是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来到城市。生活成本低廉的“城中村”成为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首选的居住地。然而,长期以来,城中村社会治安状况备受诟病,那么“城中村”的孩子们,这些打工者的子女,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上海市青浦区检察院以该区某镇19个城中村为蓝本,对近年来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了梳理,他们认为,改善城中村儿童法治环境,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孩子.由于社会现实、城乡差距等原因,中国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出路与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这一趋势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4.
王贤芳 《江淮法治》2011,(11):51-51
我所在的学校,很多"留守儿童"完不成义务教育即辍学。期间,我也分析了种种原因,发现"留守儿童"中,能够自己调整心态,认真学习的不多,大部分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监管,加上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养成了抽烟、喝酒以及泡网吧等不良习气,久而久之,就荒废了学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常年生活在打工的城市,很少回家探望父母与孩子,这些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而且生活条件很是艰苦,教学资源短缺,教育方法落后.本文实地调查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努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6.
或许是我们无意的疏忽,或许是她们刻意的隐藏,当民众趁着黄金周尽情休闲时,一支特殊队伍却在城市的街头坚持上岗”:他们着装普通,目光却机警地扫视“第三只手”;他们身份各异,老少皆有,却个个身手敏捷。他们就是活歇在老百姓身边的民间反扒志愿者。目前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民间反扒高手,北京的苑图栋、西安的刘孝雨、郑州的聂光增,成为民众关注的人物和舆论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外来务工者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教育等体制的全面改革。与已经伴随父母进入城乡的儿童相比,这些无奈地被父母留在农村的儿童,其实更加弱势,所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解决“留守儿童”的“保姆荒”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留守孩子问题成为中国当前的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农民工的一大隐痛。农民工由于多种条件制约,无力解决子女健康成长与科学、适当培养的难题。本文指出政府要完善职能,在解决留守孩子问题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这是事关中国未来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年将至,春运返乡的人流一浪高过一浪,但京城里依然留守着许许多多来自异乡的打工族。他们往往拖家带口来北京务工。一家几口蜗居在租来的简陋民房里。打工赚钱的忙碌使他们疏于对子女的照料。他们的子女成为一群生活在繁华京城中的特殊儿童,没有北京户口,居无定所,跟随来京打工的父母过着漂泊的生活,就像无根的浮萍,被称为“城市中的无根儿童”。  相似文献   

20.
王成 《检察风云》2012,(24):67-69
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子女一旦发生意外,就像是一个三角形被摘走了一个角,整个图形也跟着发生坍塌,不复存在。过不去的那道坎儿2005年的那个母亲节,到了该放学的时间,可是女儿贝贝还是没有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