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儒者辈出,共有毛亨、毛苌、董仲舒、刘德、刘因、孙奇逢、颜元、李塨等八位大儒得以从祀孔庙。这八位儒者又可细分为传道之儒、卫道之儒、明道之儒和体道之儒四种类型。通过对这些儒者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以及从祀孔庙历程的考察,可以从中提炼出大一统思想、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以及讲求实际等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河北儒学之精神,为河北儒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高硕 《工会论坛》2010,(6):134-135
中国社会主要的宗教是儒佛道三教。儒教、道教产生之初,佛教传入之始,三教便发生了碰撞。儒教提倡世俗伦理、佛教主张遁世绝俗、道教宣扬道法自然,这会使各教的教徒在礼教、生死、资格等问题上发生冲突。但是,各教没有把分歧作为发展的主题,而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优点,使自己更好地生长,六家七宗的形成、早期道教的官方化都是这一成果的体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三教的碰撞与摩擦是次要的,而相互借鉴、融合才是主流。  相似文献   

4.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不同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是外来宗教中国化并进一步适应中国封建社会而生存发展的核心表现,加强对"会通儒学"现象的研究,对21世纪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中国相适应,以及党和政府更有效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庸借助武侠小说的形式进行着一场形而上的思索 ,他通过武侠小说 ,在文化之路上独辟蹊径 ,对中国文化进行方方面面的试验和创造 :从对正统儒的否定转向对原儒的幻想 ;由于儒学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对儒的全面否定而转向佛 ;又因佛的出世逃避而将其否定 ;最终走向韦小宝式的虚无 ,不得不封笔  相似文献   

6.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典籍,其在学术界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对其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理惑论》一书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上,很少论及其中有关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及它在中国佛教:之上的历史价值。透析《理惑论》一书的文本过程,揭示佛教与儒、道间的融合与冲突,及其在初传时期以迎夸儒、道来为自身进行辩护,论证自身合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地支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但在儒学的性质、中国传统宗教、儒佛道三家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从历史发展和现代性挑战来看,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在新的基点上实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儒、道、佛三教彼此借鉴与融合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自先秦以来,儒、道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有很多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儒道结合,这种互含在玄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自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对它的研究在历史长河中可谓不绝如缕。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深化儒学的研究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智。由彭立荣研究员所撰著的《儒文化社会学》(由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为我国的儒学研究事业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新途径和新方法,这对于我们汲取儒文化社会学的优秀资源服务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提高社会整合水平,对于促进儒学同文化学、社会学的有机融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独创了"新儒学"体系。"天人三策"是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的奠基之作,为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天人三策"提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梳理解读这一思想在天人关系、古今之道和治乱之端的核心内涵,从而可以现代管理的视角予以积极借鉴,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提高效率;以人为本,德法结合推动管理有序运行;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适应一体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汉初的黄老之学因其“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备受统治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推行“大一统”军事外交政策的需要,汉武帝登基后,逐渐弃“黄老”而尊“儒学”。然而独尊儒术,并不是其它思想的销声匿迹,统治者真正推崇的是一种“儒法并用、内法外儒”的新的统治哲学———霸王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道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上来看还远远不够.学界从"道统"的视角阐释宋元明清学者思想新的一面,进而寻找儒学发展的新脉胳;探讨日本儒学、韩国儒学在近代化过程中"道统"观念的变化,进而理清文化从"一元独尊"到"多元齐放"的变化轨迹;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中正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中正统文化的表述形态的异同,进而寻找文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等,这些课题都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新儒学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人们通常习惯于把以熊十力为代表的德性儒学当作现代新儒学,其实那只是狭义的.应该把它的研究框架加以拓展,从而形成广义现代新儒学,即以梁漱溟新孔学为总论,分为四个板块:德性儒学、政治儒学、心灵儒学、实学.在这个"一总四分"的新框架中,后三者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基础.儒学的根本精神在于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儒学在当代中国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儒学的地位和作用、儒学的实用性和局限性、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问题,是当代中国弘扬和光大儒学的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183;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责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7.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秋天,与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一起到韩国访学,我们在韩国学者的热情招待下,参观了七、八个城市,访问十几所大学,与韩国数百名青年学者、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既感受到了韩国底层社会浓浓的儒风儒韵,同时也感受到儒学在韩国所面临的窘境。在返回国内的飞机上,牟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儒学在日本已接近死亡,在韩国也正在衰退,在中国大陆正在兴起。十多年国际儒学发展的状况说明:牟教授的判断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9.
论隋炀帝的道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杨广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大治,对儒、佛、道“三教”采取并融发展的政策,他冲破了父皇对江南宗教岐视的“关中本位”的宗教政策,对江南道教自始至终扶植、利用,注重教理研究,并以江南道教领袖的教义作为全国道教的旗帜,而且淘汰无德僧尼,拆并小寺院,使“三教”得到正常的发展,并为唐朝把道教定为国教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其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传承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信心的重点之一在于儒学振兴与传播。海外儒学传播工作则是振兴儒学、扩大其影响力的题中之义,培养海外青年儒学传播人才则就是为了儒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为了实现当代儒学的这两个发展,可以借鉴经济学的术语"双轮外溢驱动"理论来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到一条契合中国当代儒学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