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更是与后来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几种价值论有着明确的界限。本文界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古典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价格论的理论界限。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各种价值论的界限及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的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释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价值决定问题,对传统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笔者对经济学基础理论长期而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四本专著。本文提出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即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论。与传统劳动价值论相比, 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传统劳动价值论只有一个理论支柱,即劳动二重性学说。而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在坚持这一理论支柱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另外三大理论支柱。这三大理论支柱是:劳动本质论、劳动智力浓度论和劳动形式演进论。  相似文献   

3.
赵茂林 《理论探讨》2004,23(2):98-99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正确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难题,是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生产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而有目的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需要的发展,其涵义也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只要是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劳动,都应该视为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而加以保护和提倡。  相似文献   

4.
青年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问题的过程中,确立了科学的研究视角:社会性, 揭示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建了科学的经济学体系,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派。我 国经济学界出现了许多对劳动价值论的不正确理解,其失足之处在于没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经 济学的研究视角。只有以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社会性视角为线索,澄清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 不正确的“新见解”,才能科学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理性看待奢侈品消费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 《学理论》2010,(26):43-45
针对社会各界对奢侈品消费对扩大内需的影响褒贬不一,立足于奢侈品的经济学定义,结合其他学科的解释,对奢侈品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广义和狭义的奢侈品区分的基础上,抽取出大众奢侈品与狭义奢侈品来作对应;在对扩大内需的目的进行明确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大众奢侈品和狭义的奢侈品与扩大内需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大众奢侈品才是我们应着力促进对其的消费,而狭义奢侈品,从多个角度对其对于我国经济在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对该类奢侈品的消费,不宜大力提倡,而对其的投资生产,则要冷静对待。  相似文献   

6.
姚继冰 《理论探讨》2003,1(4):31-3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一般是在"异化劳动"的意义上被解读.而实际上,劳动概念在<手稿>中是一个多重含义的复合体.青年马克思以古典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思考的出发点,以劳动为其关注的核心概念,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由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引发的劳动的悖论,并在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思想进程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与此同时,由于现实的历史的逻辑思路的介入,最终导致了<手稿>在深层的理论逻辑上呈现出多重逻辑交织并行的复杂局面,作为外在反映,劳动概念也呈现为多重含义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哲学的双重扬弃,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当代西方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理解为价值的来源,试图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根本上混淆了财富创造和价值生产的本质区别。作为一种直接劳动,非物质劳动只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的实体依然是去除一切质性规定的抽象劳动。同样,所谓知识价值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概念,不论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知识,还是被资本吸纳的知识或资本化的知识生产,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抽象劳动仍是价值的最终实体和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不可代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消费是个人的事情,但在考虑一个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消费状况时,则不可局限于经济学解释,而应该将其放置社会格局中,考虑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对其的影响,以"社会人"的视野看待青年公务员阶层的消费,考察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对于生活其中的社会群体存在着预先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市青年公务员消费状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青年公务员群体消费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格局因素,是高于且先于个人存在的社会稳定秩序或是格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正统的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制度经济学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近年来影响巨大,其代表人物科斯、诺斯等已被授予诺贝尔奖,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等。在我们...  相似文献   

11.
当今,古典经济学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古老的经济思想和现代数学模型的有机结合使斯密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理论的论述发展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为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本文旨在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古典竞争理论和均衡竞争理论都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竞争;克拉克实现了竞争理论由古典竞争理论向现代竞争理论的过渡;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等现代竞争理论则是在动态环境下研究竞争。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信息经济学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提出质疑,进而批判新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新兴分支,由此而形成的信息范式实现了经济学在方法论意义上的突破与创新,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经济学研究必须以可经验的劳动范畴为出发点,进而从思维的具体的总体性中来把握劳动范畴。马克思开创了区别于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及庸俗经济学的新经济学,在他看来,劳动范畴不是纯粹理论的,而是经验的历史的具体总体。劳动范畴是生产形式的基本依据和要素,它在时间和空间中所结成的有关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构成了生产形式的基本样式。价值形成过程的一般形式能够依靠纯粹理性来加以阐明,但特定的价值形成过程却需要在对历史经验的分析中完成。  相似文献   

15.
孔扬 《理论探索》2012,(2):34-38
"资本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把资本理解为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世界观,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考察《资本论》对古典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批判、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思想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存在论基础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把资本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经济学方法,只能是奠基于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我们既要完整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充分肯定其伟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又要面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结合新的实际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进行理论创新 ,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无产阶级反封建和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的理论正面临着挑战。现实表明 ,不仅是活劳动而且是劳动要素整体共同创造了价值。与此同时 ,必须对与劳动价值论相关的理论和范畴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消费发展新常态到底是什么。消费的新常态是消费发展已经从原来的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为主进入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因此新常态可能理解成比较多的就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定性的解释以外,对于新常态,可能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新常态是不是只是减速呢?肯定不是,中国消费发展的新常态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劳动范畴可以划分为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和商品生产劳动三个层次。科学地理解和划分劳动和劳动的层次性 ,有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在本质 ,从而可以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20.
王春江 《各界》2008,17(11)
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增长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从古典到凯恩斯,以及凯恩斯之后的新古典主义、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革命之后的经济增长理论,基本上是立足于对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或对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的修补,因此通过对凯恩斯以来的以政府干预为指导思想的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分析中国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取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