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中国农耕文明是一种有着独特形态的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繁荣的工业文明。而今中国迎来信息文明时代,将继续奏响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2.
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本、商品资本、工具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制度资本、生态资本和生活资本,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里,这八大要素资本所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有史以来,人类经济文明形态大致经历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形态,这些经济文明形态在人类发展的相应历史阶段都占着主导地位,成为这些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创造财富的主要特征。尽管当代中国经济的文明形态尚处于需要加快补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和金融化(资本市场化)的历史之课,但它已经破题并赋予了中国特色,而且正信心十足地向着创造更加统筹协调、更加全面发展、更加成熟高质的新型文明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周如璧 《前进》2005,(7):33-35
地处山西北中部的忻州,向有“晋北锁钥”之称,它“东连京畿,面临陕蒙,南依晋阳,北望云朔。”历史的积淀和大自然的造化,决定了它既是一方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融的文化沃土,又是一方珍贵的具有区位和资源双重优势的投资宝地。如何以先进文化的理念科学认识和大力弘扬地域文化,以地域先进文化坚实强劲的内驱力推动忻州经济社会的全面  相似文献   

6.
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材料的使用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三代阶段: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材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历史从来没有截然的进步与反进步的运动现象。工业文明发展方式不但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和文明进步,但这种文明进步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都是付出沉重代价后获得的。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而言,理想主义与悲观主义、现实主义与虚无主义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而上学,唯有历史辩证法才能超越世俗的迷雾,而达到在代价中开辟进步之路的真理彼岸。人类文明形态进程依次是部落文明、农耕文明,再进入到工业文明。到目前止,虽然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生态文明的曙光正大踏步向人类走来。  相似文献   

8.
于宏建  崔思朋 《前沿》2023,(5):51-6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建议。北疆文化作为一个现代概念,所指地域范围以今内蒙古地区为主但又不止于此,历史时期北疆文化涵盖地域范围随着历朝各代疆域变迁呈现出波动性的地域分布特征。在这里,我们将其概括为北部边疆地区。历史上,北部边疆地区十分辽阔,出现过众多民族,尤其是以游牧见长的草原民族及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北疆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其重要特色。北疆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远非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能够讲述清楚。以内蒙古黄河流域及黄河文化为考察对象,阐释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对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般逻辑认为,只有在传统社会中,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博弈才能达到均衡,即两者能够保持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的生存状态;而发展到了现代,现代性的本质只能使两者的博弈体现零一和博弈,更具现代性的农耕文明变得强大并开始侵蚀甚至取代游牧文明,最终造成了毁坏草原生态的结局.作者对<狼图腾>叙事的反思,恰恰认为现代性的合法性是通过历史逻辑来证明的,但这种合法性不能反推证明传统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说,现代较之传统的优势并不代表传统毫无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0.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一决策的实施,对于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内蒙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类最早的生活手段是采摘、狩猎转而游牧进而农耕的过程。从世界文明诞生来看,人类最古老的三个高度文明诞生地是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只有农耕文明才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游牧或狩猎似乎诞生不了高度文明,并且他们又都诞生在大河的边上。世界上的大河不仅仅…  相似文献   

11.
陈榕青 《前进》2009,(2):52-5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修缮存其真     
郑卫 《今日浙江》2014,(16):22-23
正在浙江,大量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聚居形态的直接体现,这种空间组织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许多村落的选址,就受到朴素的人居环境意识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宗祠的布局中,可以看到宗法制度的影子;住宅的内部空间组织往往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可以说,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就是保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记忆。就一个特定的地域而言,历史文化村落是  相似文献   

13.
席锁柱 《前沿》2013,(5):9-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每个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和传统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历史上,游牧文明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几千年的生态安全保障,而在荒漠化日益威胁我国北方乃至全球的今天,游牧文明的现实与战略意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本文在牧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游牧文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梁早阳 《政策》2012,(6):32-32
沙洋县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碰撞、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富有沙洋地域特色的发展文化。肩负"中国农谷"建设新任务,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坚持励精图治,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努力争创文化强县新业绩。  相似文献   

15.
魏俊英 《前进》2009,(12):46-47
长治县位于上党腹地,雄踞太行山之脊,山川秀丽、物阜民殷,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土地,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之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晋和谐秀美之城”。远古时期,始祖炎帝曾在这里“尝百草、识五谷、教农耕”,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伟大转变。殷商时这里是古黎国国都所在地,因此长治县又称为黎都大地。全县总面积483平方公里,辖6镇5乡,254个行政村,人口33万。  相似文献   

16.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文化还是文明,都不是指具体事物,而是指人类创造这些具体事物的总体成就和不同的样态。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程度,是人类借助知识、科学等手段改造世界,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历史标高。比如,农业文明较之游牧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工业文明较之农业文明又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车轮飞速转动着,跨越生命悠远的时空隧道,沿着人类农耕文化的发展轨迹,我们浏览了人类的原始期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当历史揭开21世纪序幕的时候,农耕世纪的传统文化即进入到生态农牧业和其展示绿色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发展农牧业,并不断提高养殖业和饲草种植  相似文献   

18.
陈胜前 《人民论坛》2021,(5):144-146
“内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会发展的停滞现象,不是衰落、失败,或是崩溃问题。“内卷”与缺乏交流和关键约束不能突破两个因素相关。用“内卷”考察中国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中国历史,自西汉以后,很长时间处在农耕与游牧政权的拉锯战中。这两千年中,中国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民族融合,形成了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无缝对接。保持开放的环境、与世界畅通交流,突破关键的约束,仍然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春平 《前进》2015,(4):35-37
山西五千年文明积淀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黄土高原、表里山河的生存环境,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近现代以来抵御外侮特别是八年抗日烽火的浴血锤炼,锻铸了不同时期山西仁人志士清正有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高尚风范,孕育了山西人民忠厚和善、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育了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宇 《前沿》2009,(10):106-108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