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机  徐红罡 《思想战线》2012,38(3):116-119
目前民族旅游中主客互动研究多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主客双方态度或行为变化,而对主客互动的具体过程与核心问题缺乏研究。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则须强调关注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尤其是主客双方对互动过程中各种符号意义的解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控制。从主客互动的类型、内容、方式与互动控制等方面构建起一个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研究模型,为未来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天人和谐型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中主客对立、征服自然的世界观,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新理念、新世界观、新价值观。这一思想精髓最典型、最生动、最集中的表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梳理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肯定人与自然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相通,它是有机整体论思维、直觉辩证思维和中和循环思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差别对立,它是机械还原论思维、线性分析思维和主体论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各具优点与不足。以"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融合"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在双向融合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面为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汪雪 《理论月刊》2003,(9):38-39
哲学并非一开始就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自觉追求,从破除主客二元论到返回“生活世界”这一历程突出表现了哲学对现实世界失落的克服和超越。文章通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特点的简要说明,指出交往是当今的主题,对目前日益成为受人关注的现象做出了主体间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钟慧 《前沿》2009,(3):143-146
自然法思想从古希腊时期产生至现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西方思想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其政治、法律以及社会制度的基础。仔细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法学中有关“自然”的含义,可以看出自古典自然法开始。自然的意义就主要用来指人的自然本性,与物质的自然世界脱离了联系。“自然”含义的演变反映了人仉对待自然态度的变化.也揭示了法学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疏忽和远离。现代法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对、自然物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自然法学的尊重和对自然精神的复兴。在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法学由主客二分的研究范式向主客一体的研究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6.
方萍 《理论月刊》2007,(4):123-125
环境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往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是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法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将自然作为人类的客体工具去改造,这体现在环境权的第一、二层次上。纵观世界性环境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现实中解决环境问题路径的缺失,主客二分法已经不再是满足现实需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落实到绘画上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它所蕴含的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天人合一观与原始岩画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相通。从东西方哲学与美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勿庸置疑。人文主义美学中的“游戏说”——本真游戏,原始岩画艺术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游”这三者同样追求一种主客相忘的本真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它们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资本逻辑是导致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与异化状态的罪魁祸首,从社会维度上指明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这启示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彻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误区;建构驯服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治理体系,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构筑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马克思生态思想包含的内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资本是生态恶化的根源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仅限于自然维度的考察,缺乏全面性.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理论上有助于驳斥西方学者攻击马克思忽视生态问题的谬论;在实践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至《易传》而综其大成.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的统一.其要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主张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又反对把人彻底等同干自然;既注重人异于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反对人凌驾于自然和肆意妄为的主宰自然.这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认识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理性反思,它把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新理论成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重新审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传统态度,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体现了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3.
宋周尧 《岭南学刊》2006,3(3):18-22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4.
主客二元模式的存在曾经是西方文化的优势所在,这种模式的存在促使他们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东方羡慕的成就.但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科技理性的过渡膨胀导致了诸多问题,西方学者开始自觉危机的存在,也开始反思、诊断危机的根源,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主客二元模式.不仅如此,他们还自觉地为文化危机的拯救提出了种种的救治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游客的视角,运用关键事件技术的方法对我国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与东道主的交往行为进行了分类,并探索了主客交往行为对游客产生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论强调了东道主在目的地营销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效果,基于主客交往影响机制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示我们要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二元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等逻辑体系确立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不能彻底摆脱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增补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整合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得以实现,通过“人道”与“天道”的相互增补,“自然契约”和“社会契约”的相互增补,成功完成从二元逻辑向增补逻辑的转换。这种转换消除了双方的压迫、强制和敌意,体现了一方是另一方存在的本质性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性与思想性的学界论争之后,从“边缘化”的窘境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的逻辑话语是“彻底消解主客二分走向主客一体”、“彻底批判教科书从而对立马克思恩格斯”与“彻底借用‘西文本’取舍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教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章辉博士《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一文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批评,过于随意,因此有必要辨析、澄清对蒋先生美学思想的误解与歪曲。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在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突破认识论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摆脱本质主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已经开始迈出重要的步伐,为今日美学发展提供了可贵启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李毅弘  殷焕举 《前沿》2011,(9):162-164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既周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发展的、辩证的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社会实践;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根本途径。这些观点和思想具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当今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