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关系》2021,(9):49-50
正"北祭中华之父黄帝,南祭华夏之母嫘祖"。嫘祖,亦称"蚕神",系轩辕黄帝的元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也是蚕桑文化和丝绸文明的发明创造者,与炎帝、黄帝同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四川盐亭县是中华人文女祖嫘祖的出生地和归葬地,被誉为"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  相似文献   

2.
牛春平 《前进》2014,(4):51-52
<正>黄帝文化是曲沃的一种独特文化。黄帝,乃华夏始祖,对整个华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据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教授研究证实,曲沃桥山最有可能是司马迁《史记》"黄帝崩,葬于桥山"中的桥山,最有可能是黄帝的埋骨之处。曲沃先民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境内曾修建了很多座黄帝庙。开展黄帝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曲沃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优秀  相似文献   

3.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前进的旗帜,是凝聚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5000年前,黄帝出生、建都、立业于新郑,为新郑的辉煌与发展带来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之奋斗的黄帝后裔,只有加倍珍惜,发扬光大,才能无愧始祖,惠及后人。新郑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杰出的人才。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轩辕黄帝、郑庄公、郑子产、邓析、韩非、张良、白居易、李诫、许衡、高拱等光耀史册的华夏风云人物。上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4.
林绍志 《春秋》2020,(2):70-71
谁是统治东夷和华夏两族的第一个"共主",无法确考。但东夷族首领蚩尤先于华夏族首领黄帝,应是事实。《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借助玄女神力擒杀蚩尤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假传蚩尤未死,威吓作乱者,使"八方万邦,皆为珍服"。这说明,人们开始并不接受黄帝的统治,黄帝才借助蚩尤的余威来震慑天下。唐朝《初学记》引古籍《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0,(5)
<正> 巍巍桥山,泱泱沮水。每年清明,炎黄子孙都会将目光聚集在陕西黄陵。《后汉书》中载:"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对祖先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更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五千年前,黄帝率领先民统一了华夏部落,开启了中华文明。拜谒黄帝陵,是寻找精神家园最初的支点。为了弘扬  相似文献   

6.
黄帝是华夏文明的肇始者,是司马迁《史记》开篇第一卷首先记述的英雄人物,历来被尊为“人文初祖”,成为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时代发明甚多,其“土德之瑞”与“垂裳而治”又是深入分析与探讨黄帝故里故都所在以及黄帝文化对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个切入点。一、“土德”“垂裳”原义考《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大家都知道,这是按五德终始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来解释历史的,正如《史记索隐》所言“: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  相似文献   

7.
慕莲 《协商论坛》2011,(4):6-10
又是农历三月初三,又是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季节。漫漫归家路,悠悠故园情。怀着对人文始祖的景仰之情,海内外华夏子孙共赴心灵之约,拜谒人文始祖。"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是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题,也是广大中华儿女汇集心愿、表达意愿的一种识认符号。往事如花、如歌,带给人们春天的记忆。人文始祖黄帝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本源,是海内外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8)
正4月初,清明时节,海峡两岸举行了一系列祭祖纪念活动,以传统礼仪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进一步增强了海峡两岸同根共源共识。在各个祭祖活动现场,两岸各界人士纷纷出席拜祖大典,共同为华夏儿女祈福,共同为两岸和平发展祈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举行"三月三,拜轩辕。"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三,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9.
由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将于黄帝的诞辰农历三月三即今年3月31日在新郑市隆重举行。届时,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港澳台侨胞中有影响的代表人士,著名专家学者,特别邀请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等3000多名海内外来宾,国内、国际各大新闻机构的近千名记者,党政军及各界群众代表共万余人将齐聚新郑,共同缅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肇启华夏文明的丰功伟业。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根脉文化、源头文化。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和…  相似文献   

10.
尧文化是标志着华夏文明孕育形成时期的文化,它发祥于华夏族、华夏文明的肇兴之地晋南,这已为陶寺文化遗址群所证实。高邮发祥说,无论是论证的方法,还是论证的结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施琅 《两岸关系》2014,(5):38-39
<正>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自古以来,河南人才济济,相继诞生了老子、墨子、庄子、商鞅、苏秦、韩非、杜甫等历史名人,有中华始祖之称的黄帝轩辕氏也是在这里出生。为宣传中原宗教文化、宣传美丽中原、富强中原,河南省台办于4月初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举办了"探寻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中原宗教文化活动,邀请了台湾和大陆有关媒体对中原宗教文化、河南经济  相似文献   

12.
正北祭中华之父黄帝,南祭华夏之母嫘祖。相传农历二月初十是黄帝元妃——嫘祖的诞辰日。3月22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头戏,辛丑年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典礼在四川盐亭县嫘祖陵祭祀广场举行。两岸嘉宾和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工商业界代表以及当地民众等上千人共祭华夏母亲嫘祖。两岸共祭嫘祖,传承文化根脉第五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以"拜谒华夏之母,寻根丝绸之源"为主题,由四川省台办、绵阳市政府等主办。开幕式上,  相似文献   

13.
马兴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2):116-121
春秋时期,北狄是山西境内少数部族中的重要一支,在与华夏族的交往中,晋国通过通婚、和戎和启土政策、结盟与兼并战争的策略促使北狄华夏化完成;受华夏族影响,北狄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以进步,同时对华夏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黄帝.华夏.中国黄帝、华夏、中国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呢?这要追溯我们先祖的生活情景,并从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去探索他们艰辛的生活历程。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神农时代。当时,神农氏衰老,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暴虐百姓,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身份在中国早期话语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在炎帝身份转变的四个阶段中,春秋时期的炎帝逐渐分化为具有盛德的炎帝和被黄帝征伐的炎帝,前者往往被视为炎帝本人,且在时间上先于黄帝统治天下,其后与神农合体,上升为“三皇”,并与黄帝组合成前后接续的定式;后者则逐渐被贴上无道、反叛的标签,以至被视为非炎帝本人,而是炎帝后裔或其他人。炎帝身份的转换与分化,深层原因在于华夏大地族群融合的客观进程,其中蕴含着华夏地区文化自觉意识的丰富和提升,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基石。  相似文献   

16.
《协商论坛》2009,(4):17-17
嫘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发明了檀桑养蚕.缫丝制衣,同黄帝一道开创了中华民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她与黄帝结合繁衍了华夏子孙,其后裔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7.
马彪 《协商论坛》2007,(4):11-14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系我国远古“五帝”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开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民族史上,春秋战国是中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四百余年内,中国各民族以中原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斗争,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发展,是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华夏族是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众多民族以经济、文化为纽带而不断融合的历史产物。华夏族为后来的汉族的前  相似文献   

19.
刘加志  赵玉祥 《前沿》2009,(6):192-194
传统华夷观以文化来作为华夏和夷狄的分判:“华”、“夏”指的是华夏族,是文明进步、文化优越的指称;“夷”、“夷狄”原是华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是相对文明、文化低落的指称。其主要内容有:诸夏一体、贵华贱夷、五服之制、用夏变夷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赫奕我祖,人文之光。肇造吾华,大国泱泱。勋绩彪炳兮,懿德与日月同辉……"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祭祀黄帝是中华儿女的一大盛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旨在昭示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团结进取和国家一统的理念。每年4月,海峡两岸的祭祀活动便相继展开,以传统礼仪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