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三个趋势是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对抗关系;全球化、地区集团化和边缘化以及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随着中国的崛起,应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克服弱国心态,重点是分清爱国和误国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中国加速崛起与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持续高涨,国外舆论出于各种目的炒作"中国民族主义"。对此,应统筹内外,对内把握"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趋利避害,对外界热炒冷静观察、妥善应对,积极塑造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更好地维护中国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国崛起,政治、军事、经济对一国的国力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要持续发展,文化发挥着最终的支撑作用,这一经验在西方几个世界性强国的崛起中已被证明.中国的崛起有限制也有机遇,传统文化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用理性”这一文化心理结构,是支撑中国迅速崛起的内在原因.但实用理性文化中过于讲求功利、道德实用主义和缺少内在的信仰制约因素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是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内在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青年心态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是至关重要的。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能否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代青年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等心态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公安院校的青年心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所谓“青年心态”’是指青年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青年人格和精神的特征;二是青年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而“人文精神”就是构筑青年对于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国在八十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当今国际环境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各种机遇和条件。中国应制订正确的对外战略,以使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崛起”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7.
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也独树一帜。本文从“道”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先秦道家的人生观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先秦道家丰富并饱含强烈人生关怀和社会关怀的身重于物、返朴归真、宠辱不惊、谦下不争及自然达观等人生理念,在当代仍然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光彩。对于当今化解社会矛盾,平衡人们的心态,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非西方大国在总体和平的国际体系中崛起是21世纪国际政治的突出特征。崛起国如何将实力转换为国际影响力是一个需要审慎考量、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地位政治有助于我们理解21世纪大国的利益需求和促进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方式和策略。对崛起国而言,国际地位是一种既重要又特殊的资源,提升地位有助于崛起国将日益扩大的利益正当化,地位伸张则会成为其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伸张突出了地位诉求对于崛起国的重要价值。本文在辨析国际地位概念、厘清地位诉求和地位焦虑等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地位政治视角解释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从崛起国地位政治的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同时,需要管控民族主义情绪、重视国际制度创新和稳定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崛起已经日渐明朗,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对国际体系的挑战和改变,中国在崛起中如何为自己构建一个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东北亚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推行符合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协商安全模式",从而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保证中国的平稳、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总结改革经验、推动中国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崛起不仅是指物质上的高度发达,更需要一种具有世界性感召力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时代精神标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这是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是中国在自身迅速崛起进程中寻求世界共赢的长期战略,也是中国在世界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现阶段中国实现和平崛起, 就要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互动中把握机遇,创造崛起的环境和条件,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中国”话题起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舆论热议酷评的焦点,好听的不少:“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世纪”热词不断;刺耳的也有:“中国威胁”、“中国崩溃”亦非鲜闻。好听也罢、刺耳也罢,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和印证着中国横空崛起的客观事实及其对当今世界产生的强烈震撼!我们既有理由为中国的发展强大而骄傲,也有理由对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热议酷评作冷静的分析。虽然这些热议酷评的动机、心态、立场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两点却是大体相同的:一是他们观察、感受中国的发展,主要还是仅限于经济增长和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进步、思想理论创新、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却不入法眼,这不能不说是眼界的狭隘片面;二是他们研判、展望中国的发展走向,基本上还是囿于老殖民主义、国强必霸的巢臼:大国崛起,必然要穷兵黩武、颠覆国际秩序、主宰世界!这不能不说是思维逻辑的陈旧荒唐。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7,(2):1-12
本文从中国复兴的含义、中国复兴的进程以及中国复兴的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复兴的独特性、和平性。中国复兴也即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基于其突出的内部性特征,中国复兴是自我发展和壮大,而不具备以传统大国方式崛起的可能性。中国复兴是内外良性互动的过程,而且必将经历艰巨的探索。中国只有立足于合作性崛起、制度性崛起、群体性崛起,以最终实现和平崛起,才能走出一条周全而审慎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逐渐了解再到热烈拥抱的过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也或急或慢地从傲慢抗拒到无可奈何再到心悦诚服。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才在西方文化面前慢慢树立起不卑不亢、从容自信的心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而强大的硬实力则是文化自信的支撑和保障。历史启示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对西方文化秉持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此时的中国与彼时的美国既有许多不同,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国的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当属于大国性,这种大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国外交和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国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主题特征,大国外交伴随着大国崛起进程对当下以及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理解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国崛起和大国外交,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中国外交大国性的重点布局以及主题实践。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实践来看,周边地区是中国崛起的主要战略依托,并依此重点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着力点,构建中国在地区崛起的大国秩序。  相似文献   

17.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和平本质决定了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根本不同。外交不是权力政治,也不是对外政策,而是按照一定规范和平处理国家间关系、落实对外政策的过程。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对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历史经验昭示:和平的外交战略而不是军事和战争战略,才是国家崛起的明智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需要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不是期待国家为外交准备任何成功的利器或其他实力资源,在国家强大之后展示武力,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作为国家资源的外交工具。为此,不仅要关注和讨论外交,而且要把握外交的本质,从外交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按照外交规律办事,注重制度创新,让外交资源尽其所能,让外交人员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8.
韩爱勇 《外交评论》2022,(5):78-109+4-5
结构性矛盾是大国在体系中的位置变迁所导致的相互排斥状态。崛起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力扩展是结构性矛盾生成的必要条件,但就其过程而言,结构性矛盾其实生成于崛起国地区影响力的扩展和主导国对崛起国影响力的排斥过程中。中国周边地区结构是双重的。在主导国的视阈里,中国影响力在周边地区的扩展,不仅在地区层面冲击美国的地区主导地位,也在次区域层面影响印日澳等地区大国各自在南亚、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岛国这些次区域板块的主导地位。为护持地区主导地位,它们对中国影响力的排斥也随之而来,由此双重结构性矛盾在地区和次区域两个层面生成。作为体系变量,双重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构建印太联盟体系提供了结构性驱动力,包括明确联盟体系的战略目标、塑造联盟成员的收益偏好和行为方式,以及构建联盟体系多维度的整体架构诸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既然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那么推动强结构性矛盾向弱结构性矛盾转化,对于弱化印太联盟体系的压力也就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崛起之软权力塑造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这使得中国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的时空条件迥然不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以至于成为评判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尺。今后大国的崛起将意味着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全面提升。经过数10年的经营与建设,中国的硬权力已经显著增强,但软权力一直是中国综合国力构成中的弱势成分。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关系表明,硬权力的增长并不会自动促进软权力的增长。软权力的增强需要有相当的政治意愿和国家意志予以推动,需要长期的塑造、经营和建设,应该将软权力的塑造提升到战略高度,逐步形成中国的软权力塑造体系,从而为中国的崛起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多极发展趋势和走向极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心理心态。社会群体结构的变迁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商、学、知识分子的划分,边缘及多样群体的崛起以及旧群体的重新组合使得90年代社会群体划分愈加繁杂。反映在银幕上,国产电影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在银幕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为90年代中国影坛留下一份影像言说和文化思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