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视宣传与鼓动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之一.苏美冷战开始后,苏联进行了宣传机制调整与改革.此后在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下,整个苏联持续进行了一场系统、连续性的反美宣传,藉此在苏联民众中塑造“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的形象.反美宣传持续、高强度地进行,使得对美国及西方的嫌恶与敌视成功地灌注到普通民众的意识当中,并将其凝聚到了苏维埃文化的内核中.探寻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对于了解此时的宣传机制与意识形态工作,观察冷战初期文化冷战的苏联因素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和丹斋的《梦天》(1916)共同表现了作者精神再生或思想认同确立的过程。通过首次觉悟或最初觉悟,主人公们(“狂人”和“一民”)在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发现人世的罪恶。之后,主人公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这些罪恶进行批判,但最终不免饱尝挫折甚至受到监禁。狂人明白了自己也不是没有吃人欲望的“真的人”之后,才能摆脱疯狂状态;一民认识到自己也不是除了国家之外什么情感都没有的“真的爱国者”之后,才能脱离地狱监牢。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狂人日记》和《梦天》在结构上和思想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日本和平运动的相关报道为中心,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对日本和平运动从积极声援到实际支援,经文革前期批判日共宫本显治集团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支持日本人民的反美斗争,以及中日复交后近十年对日本和平运动的漠视,再到重新关注和研究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总结了各个阶段中国人的日本和平运动观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日本和平运动未能引起中国人共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牧琳 《当代韩国》2019,(3):118-128
朝鲜第一份民办报纸《独立新闻》由开化派政治家徐载弼创办。在创办之初,徐载弼等开化派知识人士将中国看作朝鲜实现文明开化的绊脚石,着力塑造蔑视中国的认识。然而,当他们看到中国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之时,又流露出对中国的羡慕之情,对中国的认识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味蔑视中国,而是将中国看作一面镜子,以中国的状况来警示朝鲜人觉醒。《独立新闻》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与当时朝鲜的局势的变化以及开化派知识人士在朝鲜的处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余 《俄罗斯研究》2014,(1):139-156
在一切以意识形态先行的苏联,政治宣传毫无例外地成为政府向群众表达官方立场的传声筒。纵观1933-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德关系,经历了由坏到好、再到坏的过程,可以说,两国外交上的风云变幻直接影响到苏联官方政治宣传媒体对德国形象的塑造;同时,根据两国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刻意塑造的德国形象,又会对苏联社会大众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联最主要的政治报刊——《真理报》为主要考察对象,分阶段考察苏德关系变化与苏联媒体所塑造的德国形象转变的关系,并透过《真理报》一窥苏联的政治宣传手段。  相似文献   

6.
今天为我们所熟识的"恋爱"一词,其实是1870年日本在翻译西方的"love"时创造出来的。虽然在近代以前的东亚社会,爱情由来已久,但是"恋爱"一词,以及它所象征的浪漫爱情却未曾存在过。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韩两国《创造季刊》和《创造》中小说的比较分析,详细地考察了两国对"恋爱"的接受以及小说中"恋爱"的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关日本启蒙运动,日本和我国学者研究的都比较充分。明六社是明治初期的一个重要启蒙团体,在日本的启蒙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启蒙思想的著作和文章中,大多都提到明六社,但没有专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虽然莱辛强调诗画各有其所擅长的表现领域,法国作家谢阁兰却成功突破了诗画之间的界限,发挥语言的施行功能,以西方的文字之笔写就散文诗集《画》中的东方之画,将空间范畴中的画转换为时间流中的书写。由于文字的时间性,作画、说画、阅读、观画也都需遵循时间的序列,但谢阁兰也注意到绘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的特性,在写画时着重强调画面的空间感。同时,谢阁兰借鉴中国画中的画面分割、图幅组合和长卷的形制,使绘画的空间性和文字的时间性融合为一。此外,《画》又凭其文字载体而突破了绘画的视觉空间,谢阁兰通过想象赋予画面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发掘出视觉美之外的精神意蕴之美,在"写画"的过程中融入历史的思考和哲学的思辨,也将自己所追求的异域情调和多异之美诉诸画笔之端。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2011年6月3日,由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沪上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等媒体记者4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前景、中国...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夕,以美国驻中国迪化领事馆副领事身份为掩护的中情局特务马克南在中国新疆从事一系列秘密情报活动.包括勾结地方匪首乌斯满等搜集中国边疆区情报.策动反共活动等。对此,《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及时予以揭露,但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则极力掩盖事实真相,并反诬中国政府在制造所谓的美国特务案例。历史不...  相似文献   

12.
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发现的能力。编辑的用力之处,是发现好的作者、好的选题,点石成金。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选题想获得成功,编辑需以作者为第一位,在其中起到一个主动积极的建设性桥梁的作用。这是编辑工作的常识,也是需要反复强调的常识。《乡村诊所》一位画家从美术学院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曾经在乡下老家闲居。  相似文献   

13.
战争与冲突的由来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经典议题。与以往学者不同,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追问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指出恐惧、利益、地位和复仇四个普遍动机推动国家发动战争,并建立了一个涵盖以往三个半世纪的战争数据库来加以论证。他发现,大多数战争源于国家对地位和复仇的追求,而非由安全或物质利益所驱使。他同时预测,随着诱发战争的主要动机已失去原有意义,未来国家间的战争将会减少。文章着重针对勒博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提出质疑,指出其对荣誉动机同战争行为的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动机与集团行为倾向一致性的逻辑推导不够严谨连贯,同时,在案例选择与数据编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文章还就勒博所强调的激情一荣誉动机对探讨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武士家训是了解武士道的内含、武士生活及其思想的重要史料。一般认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武士家训是北条重时所作的《六波罗殿御家训》与《极乐寺殿御消息》,即《北条重时家训》。但是从内容来看,《六波罗殿御家训》的作者很可能并非北条重时,而是北条泰时为长子北条时氏所作。此家训的内容受到佛教三世思想的影响,还体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极乐寺殿御消息》的内容可以看作神、佛、儒、道思想的综合体,包含了武士道最初的意义内涵及精神实质,为后世的各种武士道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区域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和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进程,这一进程起步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和社会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重新审视、追溯东亚区域文化的源流,寻求东亚区域各国的文化共性,对于促进东亚区域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日本茶道为例,探讨东亚和谐思想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唐果 《法国研究》2014,(3):57-61
在古典悲剧研究中,戏剧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基于所有的戏剧文本都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感官上,光影交织的"戏剧效果"则是实现剧本到舞台转化的有效元素。此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十三世纪,纪君祥著)和法国古典悲剧《中国孤儿》(十八世纪,伏尔泰著)中暴力场景的对比学习,展现"暴力"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而总结出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美学观念.换而言之,此研究意在阐明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礼仪规则,各自暴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日本电影<望乡>中的南洋姐阿崎婆形象在社会论范畴内一直被解读为批判社会制度的符号,然而这一底层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在本体论范畴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崎婆曲折的生活经历不仅详细地叙述出女性的自我在权力话语的抑制下不断异化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在底层女性的个体存在中,被压抑的自我依然潜在,并且经过女性主义的人文关照后会破茧重生,展现出它应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期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禁锢和模式逐渐被打破 ,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被解放出来 ,文学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欣欣向荣的文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方方的《风景》便是其中之一。方方是与池莉齐名的湖北武汉作家 ,以“汉”味语言描写凡常人生见长。《风景》( 1 987年 )是方方进入成熟时期的一篇力作 ,有评论家甚至誉为“传世之作”。不过 ,从历史深度、社会广度、思想力度、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上看它是无法同司汤达的《红与黑》相比的。《红与黑》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朝鲜,从未进入西方世俗世界的视野中。这种状况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实际上,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和崛起的日本都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伴随着列强侵略的进程,“隐士之国”朝鲜被揭开了神秘面纱。在向世人揭开朝鲜面纱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务杂志》(TheChineseRecorder)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西方传教士长久生活于朝鲜社会中,更少有功利性,因而反映的朝鲜面目更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越南《年轻人报》2010年和2011年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考察《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定量分析表明,《年轻人报》赋予中国全方位的关注,对与中国政治、经济相关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报道。定性分析表明,《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是矛盾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共存。一方面,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得到《年轻人报》的充分肯定,并且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领域的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与多国关系紧张,中国国内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商品质量等问题受到关注,中国被认为对越南的主权构成威胁,中国产品挤压越南产品的市场空间,中国出口的假冒伪劣产品威胁越南民众的安全。基于《年轻人报》上大规模语料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