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美国竞选财政中的"软钱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竞选财政中的最大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软钱"卷入到竟选过程之中,成为候选人谋求当选的重要工具."软钱革命"在客观上已经对美国代议民主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软钱"制造了大量的政治腐败.多年以来,美国国内社会各界对有关"软钱"立法问题争论激烈难以形成共识.美国如要通过立法对"软钱"加以限制,堵塞宪政民主体制中存在的漏洞,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美国2006年中期选举及其对美内政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7,21(1):7-33
本文从选举政治的角度,在对美国2006年中期选举的政治环境、选举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民主党获胜的原因和选举结果对美内政外交的影响。文章认为,2006年中期选举是美国自1994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赢得全面选举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多数选民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接连出现的腐败丑闻的强烈不满,保守派对布什政府的开支和社会政策不满,拉美裔对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的移民政策不满而引起的对两党的支持发生异常变化所致。选举的结果对美国今后两年的政局和内政外交政策走向、对布什政府的国内政策议程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美国两大政党的基础选民及其结构、美国政治潮流和社会思潮的基本趋向没有改变。在布什剩余的任期内,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难以做出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极化"的美国政治:神话还是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极化",特别是两党政治的极化,是近十多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美国政治学界近年来普遍关注但又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美国"政治极化"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政治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今美国政治进程和公共政策制订的影响.文章认为,"持久的政党选民重组"(secular realignment)所导致的两党选民结构和选举基地的变化、两党内部意识形态同质化及其导致的选民"政党选择"(party sorting),文化、宗教和道德价值观冲突上升等,是政治极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两党"政治极化"既是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美政党和选举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极化"的政治环境下,两党在主要政策领域的分歧增大,总统和国会围绕立法控制权和司法任命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导致更多的立法僵局."极化"现象对现有的关于美国政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关键性选举"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3):7-29
本文在对"关键性选举"及其在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介,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及其对美国政治进程和2004年大选的意义.作者认为,新政政党体制的解体使两党选民基础的社会和地理结构、选民的政党认同等发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和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格局.2004年大选仍将是民主、共和两党间一场实力均衡的较量,九一一事件及布什政府所进行的反恐和对伊战争使美国全国的政治议程和选举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与安全问题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从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来看,在近期和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形成一党长期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格局.政党选民重新组合和政党选民联盟解体两种趋向并存将长期主导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徐彤武 《美国研究》2012,(3):29-53,3,4
与以往历次大选相比,2012年美国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在公民言论自由的大旗下,以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为代表的各种"外围团体"为开展选举政治宣传而筹措和花费巨资。"外围团体"现象是当代美国选举财务改革遭受重大挫折的显著标志,它严重地背离了美国联邦宪法所崇尚的基本价值,使美国的宪政民主制度陷入政治、法理和道德的三重困境之中,因而遭到美国多数民众的反对。事实证明,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美国资本主义寡头集团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控制,而绝非大多数美国公民民主权利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7.
孙哲  沈国麟 《美国研究》2002,16(2):64-78
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选举中候选人竞选策略和媒体作用的具体描述,分析了媒体作为美国政治的交流工具在国会选举中的作用.作者特别就美国中期选举的一些特点,探讨了候选人与选民沟通的主要途径,揭示了现代国会选举中的"市场化"倾向和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还结合国会选举制度改革与媒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和重重矛盾,阐述了美国政治中媒体"操纵"国会选举的一些具体方法和原因,指出了美国国会选举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刁大明 《美国研究》2022,(6):32-57+5-6
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以共和党重掌国会众议院多数、民主党维持国会参议院多数、两党在州长层次更加平衡的结果落幕。本次选举仅实现了部分符合历史经验的有限的民意回摆,经济通胀议题对民主党的负面影响被堕胎权争议部分稀释,而前总统特朗普的高调介入也缓解了拜登政府执政不佳对民主党选情的拖累。本次中期选举之后形成的“分立政府”将推动国会众议院两党领导层的变动,反映出两党政治在区域主义意义上的发展趋势,并为2024年大选周期拉开帷幕。本次中期选举将对拜登政府内外政策形成较大影响。在国内政策议程被阻碍或修正的情况下,拜登政府可能更加急于寻求在对外事务上展现领导力。在对华政策上,民主党主导的白宫与共和党主导的国会众议院的共同参与极可能导致当前分歧的复杂化,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大风险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夏敏  崔萌萌 《美国研究》2023,(4):95-117+7
通过分析1980~2020年的美国大选民调数据,可以发现蓝领工人的投票取向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政党认同,而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摇摆。经济和种族议题在美国大选中对蓝领工人有很强的动员作用。当发生经济危机时,民主党的经济主张更有吸引力;而近年来共和党在贸易保护相关议题和种族议题上更能获得蓝领选民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形态,对于蓝领工人投票取向的变化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蓝领工人的经济地位下降,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种族意识抬头;另一方面,工会的衰落瓦解了蓝领工人的政党认同,加剧了碎片化议题对他们的影响,从而给民粹主义的煽动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0.
潘亚玲 《美国研究》2022,(3):25-49+5-6
美国选举政治的新近发展表明,郊区正上升为新一轮政党重组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民主党控制城市中心与近郊、共和党主导广大农村及邻近地区的格局日益明显,郊区特别是中远郊日益成为竞争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各自传统优势的迷信,民主党和共和党均长期忽视了郊区对选举的重要性的上升,而既有相关研究更助长了这种忽视。从冷战结束至2018年,尽管民主党大力推动郊区战略并取得了重要的选举成就,但由于共和党的严重忽视,郊区的选举竞争仍是自发的。自2016年以来,郊区在三次选举中持续摇摆并对最终选举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郊区竞争由此从自发走向自觉。共和党在2020年人口普查后的选区重划中进行的战略调整,意味着郊区竞争即将全面展开,地理要素特别是郊区对政党重组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1.
12.
2010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自1994年国会选举以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一次胜利,本次选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在于:经济状况未能如期改善引起了选民的愤怒和"反在职者"情绪、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和蔓延、两党选民之间的"投票热情差距",以及中间选民转而支持共和党。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打破了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政治格局,将对奥巴马今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牵制,并对美国两党政治和选举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研究》2014,(美国中)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奥巴马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也是一次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回摆。在中期选举历史惯性、选举议题发散分布、奥巴马民众满意度低迷,以及共和党竞选策略奏效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共和党得以在国会两院占据多数席位,与奥巴马政府形成所谓的"强分立"府会格局。基于这一状况,美国国内政治对峙与极化的态势将会延续下去,新一届国会将继续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领域展开缠斗,这无疑扭曲着国家利益,令美式民主陷入深深的迷思。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背景音"角色:在分立府会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在经贸和军事安全意义上助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中国周边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为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成本;而关键委员会及其领导层、关键非正式连线组织、关键涉华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采取消极涉华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徐海娜  姚寰宇 《美国研究》2023,(2):100-123+7-8
美国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个“政治进程”。美国保守主义的变化受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利益集团、族群人口等现实因素影响,尤其与美国激进自由主义的变动相对应,落实到共和党的政策执行中深刻影响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分化组合。冷战期间由传统保守派、南方保守派和新保守派组成的联盟,以推翻新政联盟为其宗旨。冷战结束后,保守主义影响力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下行。特朗普上台后,其执政理念代表着民族与民粹保守主义对激进自由主义的再度反击,保守主义思潮也一度复兴。特朗普败选后,共和党内部派系林立亟待调整,保守主义的发展也陷入困境。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的结果恰恰表明特朗普效应的双重性和共和党极度保守的社会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现实。此后,美国保守主义的走向和共和党内部未来的变化,关系到美国两党政治走向及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15.
派系政治曾经是日本政治的代名词,自民党也被称为“派系联合体”。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时期(1955年至1993年),总裁选举以派系为单位进行,派系是总裁候选人拉票或争取多数派工作的工具,非派系领袖担任总裁是一种“非常态”——自民党的紧急临时避难措施。在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选举制下,自民党派系政治表现出不同于中选举区制下的特点——派系功能及其约束力显著弱化。尤其是在总裁选举中,派系已经由“主角”沦为“配角”。非派系领袖出任总裁成为一种“新常态”,派系领袖出任总裁则是一种非常态。无论自民党派系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其不变的逻辑仍然是受不可见政治游戏规则的支配。  相似文献   

16.
赵超 《法国研究》2014,(2):11-17
在经历了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之后,法国建立起一套利用媒体平台获取和传递政治信息的民主机制,并在实践中逐步对这套机制予以完善,形成了两类承担政治信息传播职能的行政机构,一类是管理媒体传播行为的部门,另一类是搜集舆论和发布政府信息的部门。法国总统选举作为各方政治力量推动政治信息传播的良好契机,较为典型和清晰地反映出传播机制在国内发挥作用的运转路径,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法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郭敬丹 《新民周刊》2012,(44):58-59
美国大选已尘埃落定,回过头来观察就会发现,在选举过程中超过2亿美元的花销都来自不知名的捐助者。而事实上,正是这些神秘资金左右了美国政局。美国大选日的一周前,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来到普韦布洛教堂,坐在长凳上问对面的科罗拉多州众议院候选人萨尔·佩斯(Sal Pace):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台商的政治生态变化和政党认同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持续掀起的台商投资热和台湾资本成为继港澳资本之后的大陆第二大外资来源,大陆台商已成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广泛社会政治影响且人数众多的特殊利益群体,并因此成为近年来台湾岛内历次政治选举中蓝绿两大阵营激烈争夺的对象,被认为是制约和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性变量"之一.分析大陆台商对近年来岛内政治选举的认识态度和投票取向,探讨大选后台商对选举结果的评介及其思想动向,对于我们深入观察和了解大陆台商的政治生态和政党价值取向,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台商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0):42-44
目前参与争夺共和党提名的几名候选人,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超级PAC的支持。每逢美国政治选举,筹款是候选人的一个重要功课。而因为"超级PAC"的出现,今年美国总统选战的"血拼"味将分外浓重。  相似文献   

20.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后,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以绝对优势重新掌控众议院,民主党则以微弱多数勉强保住参议院过半席位,形成国会两院分治的新局面。此次选举民主党惨败有多重原因。未来两年,奥巴马为力争2012年连任,可能选择走"中左"路线,其内外政策会有所调整,中美关系也面临一些新变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