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建生 《前进》2008,(10):54-55
齐峰同志《纵论出版产业的科学发展》(以下简称《纵论》)一书,近由人民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此书收入了作者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内容全是关于文化市场激烈搏击背景下推进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是目前我所接触到的出版产业类著述中研究角度新颖、有独到见解的一本力作,读后多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刘君 《青年论坛》2011,(4):133-135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出版单位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尊重出版规律,顺应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趋势,打造精品图书,形成特色出版,是出版人和出版企业的必然选择。在文化产业化时代,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不仅是出版人的重要职责,也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创新之源。  相似文献   

3.
张秉彤 《新东方》2012,(4):77-79
数字出版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新闻出版建设中地位日渐重要,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其产业地位更为凸显。出版单位应积极开展数字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谋划和启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做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结合海南省实际研究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全球数字出版年增长在33%以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从2000年的15.9亿元到2010年突破千亿大关,增长了数十倍,其发展突飞猛进,对传统的出版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以图书流通渠道业务为主的新华书店,如何在数字出版环境下进行市场定位?如何打造适应数字出版的商业  相似文献   

5.
张秀芹 《前沿》2013,(15):82-84
近几年,“云出版”已经取代“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的—股新力量和新浪潮,云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核心商业模式有何不同?给数字版权保护带来哪些问题?本文将从“云出版时代”与“数字出版时代”的商业模式变化出发,探讨商业模式变化所引发的产业格局的变化给数字版权保护带来的新挑战,最后提出对策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读者俱乐部     
《小康》2007,(12):8-9
从2006年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创意产业,也有幸承办了所有北京最高端的几次文化创意产业的论坛。其实,从创意到一个好的生意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同样是话剧,赖导的话剧能做成都市白领的流行文化,能做成N个版本,还连续演多  相似文献   

7.
创意北京     
由创意产业集聚区带动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近5年增加值从573亿元增加到149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5%提高到12.6%,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首都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8.
李秀君  严波 《群众》2013,(9):83-83
美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六方面:一是文化艺术产业,二是图书出版产业,三是电影电视产业,四是传媒集团产业,五是音乐唱片产业,六是旅游游乐产业。其总产值约占本国GDP的25%。  相似文献   

9.
科学出版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峰 《前进》2006,(7):35-37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出版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们党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科学出版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出版产业。科学出版观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伸。科学出版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根本,以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出版创新和出版产品结构调整为核心,以…  相似文献   

10.
饶岚 《重庆行政》2013,14(1):83-86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统出版正在逐步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从时间上看,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但其发展速度却让我们始料未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已经延伸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些发展中衍生出的产物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丁桂芳 《新东方》2011,(3):76-79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出版,正在把出版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无纸化阅读"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电子书、手机出版等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传统出版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分析数字出版的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入手,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走"内容+终端"的模式,是传统出版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渝办发[2011]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新闻出版局、市通信管理局《关于加快重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一年一月八日关于加快重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新闻出版局市通信管理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一)概念的酝酿(20世纪70~80年代)1968年,美国丹尼尔·贝尔发表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58年以后的美国社会》,揭开了关于信息社会研究的序幕.此后,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对信息社会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如马克卢普在《知识在美国的生产与传播》中首次对"知识产业"进行了阐述,并将信息产业同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称之为"第四产业";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技术和社会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以及未来变局;约翰·奈斯比特于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描绘了未来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曼纽尔·卡斯泰尔发表了《信息化城市》、《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从历史、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信息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九大领域,其中数字出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等属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5.
杨树弘 《重庆行政》2007,(1):104-106
出版产业链群是指经营出版产业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既包括出版产业机构的集聚,也包括出版产业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产业链群是提升出版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综观国际出版产业发展规律不难发现,出版产业因链群集聚需要的“整合”态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整合”在美国和欧洲已持续多年,其实践表明,出版业对于创业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后,我国迅速形成了一场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商海广泛响应的文化产业热。现在文化产业热正方兴未艾,一个更新的说法——“创意产业”,以其强调创意、迎合“新经济”发展的时尚表达;广泛涵盖影视、出版、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软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品形式包括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及在线内容的服务及增值应用等。数字出版赢利既指经济收入,又指无形效益。在传统出版赢利计算方式亟待转变之余,须保证从数字内容的市场需求到流通消费各环节链条的真正贯通。在对影响数字出版赢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群组信任的数字内容在线支付模式、门户网站读书频道阅读收费模式等可行赢利模式。在传统出版发展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探寻中,针对具体数字出版形态特征,可采用的赢利模式不尽相同,如教育出版对应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大众出版发展与内容相应市场互动模式、专业出版则适合基于知识结构的定制模式。出版与手机的紧密结合是数字出版实现赢利的重要途径,但也存在争议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4,(7):93-93
曹银在《传播与版权》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3G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带动了传媒产业的更新换代。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如何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为图书出版寻找到一个崭新的出口,可从手机媒体“龛文化”应用与微博营销等几个方面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十多年来发展较快。2002年,为了摆脱长期形成的出口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困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方面首次将原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化创意产业之下,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了从"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跨越。一、加强政策规划,推动管理体制整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包容性、高附加值的鲜明特征。台湾将其分为艺文、设计、媒体、数位内容四大领域,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出版、广告、电影、工艺等  相似文献   

20.
于靖园 《小康》2024,(4):41-43
<正>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经济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一样,都是政策性概念,所以各国、各界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关于未来产业,学界讨论得比较早,亚历克·罗斯2016年出版的《未来产业》一书把“未来产业”概念推广到全球。未来产业更多来自世界各国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实践。21世纪以来,美欧日韩英等国家和地区陆续颁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和提案,对未来产业的支撑框架和发展方向做了综合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