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三重目的的基础上,对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作了简要评估:即自贸区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美国重返东亚的背景下,自贸区建设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正在下降。因此,本文认为,后自贸区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经营需要超越“经济利益捆绑”的综合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的直接投资关系:趋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双向直接投资流动日趋活跃.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对外直接投资(FDI)的重要地区,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一些东盟国家重要的FDI来源地.但总体上,双边投资流动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为了进一步密切双边投资关系,推进双边经济合作,有必要就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但南中国海问题不断升温成为双边关系深化的瓶颈。东盟经济发展与地区身份变化显示,东盟在过去20多年里也经历了一个崛起过程。东盟的崛起改变了其自我认知,并引起其对处理与大国关系战略的调整。具体来说,东盟为维护地区"中心地位"选择以更积极的"战略性疏远"手段维护大国平衡结构。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与其他大国关系进展速度明显落后的情况下,东盟利用南海问题平衡与中国日益密切的经济相互依赖。东盟大国战略的这种调整,对中方以深化中国东盟相互依赖关系为主导原则的一系列倡议和措施形成了很大挑战。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利益对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捆绑功能会不断减弱,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中国需要创新合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CAFTA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概况 2001年,中国和东盟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达成共识,至2010年将建成CAFTA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平均每年以21%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5.
印度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施“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1世纪印度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贸易与投资空间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属于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目标是通过双边制度性安排,推进中国与东盟诸国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同时加强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对中国与东盟诸国经济产生积极的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对中国和东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该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关系在"黄金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向"钻石十年"迈进之时我们发现,依靠双边经济合作的双赢利益捆绑的双边关系在新的国际关系条件下出现政经分离的倾向。为深化中国-东盟关系、打造成功的"钻石十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双边合作的倡议,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入手,试图化解政治互信不足的约束。但考虑到东盟采取的与大国保持等距离外交的战略,以及中国-东盟现存一些问题的化解难度,预计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一东盟关系还将主要依靠经济合作的利益捆绑。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的果蔬贸易在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2000~2009年作为研究的起止年份,首先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及其果蔬产品贸易现状;其次选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东盟及其各国果蔬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用双边贸易综合互补系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整体及东盟各国果蔬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在日本对外经济合作中占有优势地位。随着东盟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东盟和日本的经贸关系从依赖发展为相互依赖。近二十年来,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日本与东盟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发展态势、国别结构和评价三个方面对日本与东盟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双边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绍铨 《东南亚》2004,(4):16-20
东盟国家是中国的近邻 ,双边的经贸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 ,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已成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但同时 ,双方在合作中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 ,双边经贸合作中存在的竞争和冲突等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由于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十分缓慢。冷战结束后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东盟自身的发展壮大 ,双边经济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双边贸易额迅速攀升 ,1 995— 2 0 0 2年的平均增…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内在联系及其调整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形成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贾继锋、李晓青(1997)认为,中国和东盟互补性最初在初级产品中得以体现,随着双方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上升,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日益成为主要的发展势头。产业调整中的互补性竞争导致新的产业分工,市场容量的双向扩展又增强了产业的互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和日本都是东盟的近邻,两国无论在地理、历史、文化,还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和东盟各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在东盟各国大力发展经济,以及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因素推动下,东盟各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2004~2007年,东盟10国平均GDP增长率分别高达6.3%、5.7%、6.0%和6.7%.2008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也达到了4.4%.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与东盟保持长期战略对话关系的10个主要贸易伙伴,并概括介绍当前东盟进行对外双边自由贸易合作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市场份额的角度分析比较其中代表性的5个经济体与东盟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基础和前景,借以评价和判断今后东盟对外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格局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广西工业发展及对东盟贸易投资现状、台湾对东盟经贸发展现状和东盟工业发展及贸易进出口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与台湾工业合作共同开拓东盟市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面向东盟市场的桂台工业合作对接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张琳 《东南亚纵横》2008,3(1):45-49
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2001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双方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  相似文献   

16.
越南出口的引力模型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以推动区域内经济贸易合作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体化组织中来。东盟(ASEAN)是由东南亚地区的众多中小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组织便致力于推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越南1995年加入东盟,此后越南与东盟各伙伴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越南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贸易措施,积极发展同各国的经贸往来,并且不断改善国内基础设施和投资的软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越南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也趋于优化。图1是根…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1974年与东盟正式建立关系后,双边贸易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双向投资明显增加,澳大利亚对东盟的经济援助也呈增长势头。尽管双边经济关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但也有不少有利因素推动澳与东盟的经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国别贸易数据,采集和整理了东盟10国以及东盟外8国的年度对中国贸易数据,利用改进的倍差法模型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标志性事件对东盟与中国贸易规模影响的净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政治与经济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对于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有极其显著的正的影响效应,而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领土、政治纠纷和国际灾害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国际性经济危机对东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也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并依据以上实证结果提出有关发展中国—东盟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西南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又译为行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交易行为,它不同于基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禀赋而产生的产业间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