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漏洞补充是一个法律方法论问题,但在现代法律方法论与法律本体论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在法律本体论上的不同立场,直接决定了法律方法上的不同操作。法律漏洞的概念、法律漏洞产生的原因以及法律漏洞补充的根据即是决定着漏洞补充理论如何展开的三个基本问题。法律漏洞乃是指因人类理性之局限,立法者无奈或故意造成的法律文本的意义不能与法学主流价值观念或民众期待完全契合而导致的法律文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裂隙。法律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立法权对司法权的不信任、法官类型思维能力的欠缺构成了法律漏洞产生的基本原因。法学理论以及民众期待则是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的实质性根据。  相似文献   

2.
法律漏洞略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法律的规定总会存在一些漏洞,从而弱化法律的实施效果。我国的法律体系总体而言是较健全的,但漏洞亦不少。从我国现行法律状况来看,法律漏洞有自始漏洞与嗣后漏洞、(法律)部门漏洞与部门间漏洞、概念漏洞与规范漏洞、单一漏洞或多个漏洞与“漏洞群”、冲突漏洞等多种类型。对此,立法实践部门和理论界应予高度重视,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以减少和弥补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3.
基于发现法律漏洞和填补法律漏洞的不同方式,应把法律漏洞分为禁止拒绝裁判式漏洞、目的漏洞和原则漏洞三种大类。在具体操作层面,基于应然判断的逻辑形式,类推在逻辑上并非基于案件的实质相似性,而是一个先抽象反思(归纳)再演绎的过程;目的性扩张为类推的一种特殊类型;总体类推应属于目的漏洞而非原则漏洞。在漏洞确认和漏洞填补两者的关系上,目的漏洞和原则漏洞没有本质不同,即在这两者漏洞确认和漏洞填补都并非是一个完全同一的过程。运用民法不动产相邻关系中的具体例子,来具体说明法律漏洞补充的理论,从而也对物权法不动产相邻关系相关规范的具体解释适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首例“男男强奸案”司法裁判看刑法解释的保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东 《当代法学》2014,(2):38-46
我国首例"男男强奸案"的司法判决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刑法解释的保守性命题,值得刑法解释论予以深入检讨。"文本原意"应当获得刑法解释论的充分确认,并将其作为入罪解释时不可逾越的刚性底线,以有效杜绝司法上犯罪化现象。刑法解释论上,"法律漏洞"可以划分为"真正的法律漏洞"与"非真正的法律漏洞"、犯罪化功能性的法律漏洞与非犯罪化功能性的法律漏洞。在现代刑事政策理念下考量真正的法律漏洞时应注意区分其政策功能属性,犯罪化功能性的法律漏洞不准许通过刑法解释加以司法填补,而非犯罪化功能性的法律漏洞则可以进行刑事政策考量并准许通过刑法解释加以司法填补。承认、发现刑法漏洞尤其是真正的刑法立法漏洞,然后通过修订完善刑法立法以填补刑法立法漏洞,而不是通过刑法解释技术来对刑法漏洞进行司法填补,是实现良法之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刑法解释的保守性所内含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5.
类推适用的私法价值与司法运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屈茂辉 《法学研究》2005,27(1):3-19
凡制定法皆可能存在法律漏洞,类推适用是在法律对系争事件或说个案存在法律漏洞时的一种漏洞补充方法。类推适用的私法价值既是法律正义价值的体现,也是法律存在漏洞并且必须补充和法官不得拒绝审判原则的必然要求;基于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我国民法典应该确认类推适用的地位并确定具体的规则。  相似文献   

6.
法律漏洞中的法律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拉丁法谚云:“法律必有漏洞”(Nonestregulaquinfallet)。德国学者赫克先生认为,这是因为立法者的观察能力有限,不可能预见将来的一切问题,也不可能在立法上完全表现。当司法活动中遇到法律漏洞、又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而拒绝裁判时,应当如何进行法律发现,以正确适用法律呢?所谓法律发现,是指发现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的活动。对法律漏洞的法律发现,体现为漏洞识别和漏洞补充两层内容。一、漏洞识别(一)法律漏洞的概念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关于某一个法律问题,法律依其内在目的及规范计划,应有所规定,而未设规定,便构成法律这堵墙…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民事法律的现状 1.民事法律漏洞大量存在。民事法律漏洞来源于法律漏洞一说,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解释,法律漏洞是指现行法律系上存在影响法律功能,且违反立法意图的不完全性。依此解释,民事法律漏洞的含义就  相似文献   

8.
法律漏洞与司法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漏洞是客观现象,其可分为必然漏洞和偶然漏洞,公法漏洞和私法漏洞,真漏洞和假漏洞,公开的漏洞和隐藏的漏洞四大类。面对法律漏洞,司法者应分清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规则。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否存在漏洞,三大法学派对此从不同立场进行了论证。按照实证主义的立场,法律漏洞即法律体系存在的违反立法计划的不圆满性,本文即采用此观点介绍了法律漏洞的概念,分析了法律漏洞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并重点分析了每种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法律发展历史充分表明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法律以来 ,法律失灵问题就一直存在 ,而法律失灵却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所谓法律失灵是指现有法律在适用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偏差和不合理现象 ,是就法律效果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法律失灵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法律漏洞、法律缺陷和法外空间。法律漏洞是指法律本身的不完备 ;法律缺陷是指法律的残缺或不完备 ,不仅指法律规定的缺漏 ,还包括法律制度 ,立法技术等的不完善和局限性 ,是一个范围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①法律缺陷包括法律漏洞 ,两者是属种关系。法律失灵和法律缺陷、法律漏…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山东审判》2007,23(4):73-76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冲突"是法官经常面对的现实.法律存在漏洞与冲突,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衡平原则对于弥补因法律漏洞、法律冲突而产生的空缺与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承认法律漏洞的存在,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我们无法消除法律漏洞,就像我们已经无法抛弃法律一样”①。而当法官遇到法律漏洞时,由于法官不能拒绝裁判,只能适用法律发现的方法找出裁判案件的依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的法律关系涌现,法律漏洞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法律发现适用的频率会随之升高,法律发现的适用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法官的审判能力,因此,对法律发现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仅就法律发现在中国适用的必要性及法律依据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一、法律发现的概念众所周知,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法学派的法律漏洞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焕银 《法律科学》2009,27(4):9-16
社会学法学主要基于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而不是社会是法律中的社会,法律目的和法律功能的二分性与规则、事实和方法的不确定性这三点理由,认为法律存在漏洞具有必然性。司法的“三个至上”理论的实践应以社会化的考量为基础。社会法学派的漏洞观启示是:只有在个案取向的疑难论思维方式引导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以实证法的基本规范性为前提,来考察疑难案件的本质规定性,通过合乎逻辑的法律推理过程将各种法律因素谐合一致起来,才能得出允当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判决,点滴的而不是一揽子式的弥补法律漏洞,增进法律的圆满性。  相似文献   

14.
王越宏  李媛 《中国法学》2001,(5):161-165
一、合同漏洞补充之法理分析 合同漏洞本质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漏洞,通过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适当弥补使其臻于圆满,即可使合同漏洞得到补充。合同漏洞补充的主体,首先是原表意人,即合同双方当事人,他们可以事后就共同的意思通过协议方式补充;当达不成共同意思时,由法官根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步骤,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补充。 (一)合同漏洞补充的可能性──不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具有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的协议。在理论上,应把合同看成是当事人双方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之一般成…  相似文献   

15.
法律漏洞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发现和填补法律漏洞亦成为法学界永恒的话题。类推适用作为一种弥补法律漏洞的方法,在法学方法论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类推适用必须有可检验的论证步骤,亦必须充分了解其优缺点。同时必须以"更高层次的法学方法"指引类推适用,即必须使类推适用符合"妥当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论民间规范司法适用的前提和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规范的司法适用,要坚持民间规范的活动性、可接受性、可诉性、对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性以及合理性等基本前提。民间规范的司法适用,同时也要符合基本的适用场域。这些场域分别是:在法律调整不能,从而需要运用事实替代方法时;在法律出现漏洞,从而需要法律发现方法时;在法律出现漏洞,从而需要法律续造方法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四川泸州遗产继承案与德国相关案例对比分析,着重论述了我国继承法存在的法律漏洞及法律漏洞的填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填补法、完善法律体系的几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类推的一般含义在法学上,类推的基本含义是指,执法、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对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比照适用最相类似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理。学界普遍认为类推是填补法律漏洞的一种方法,具体讲就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通过涵摄、解释等方法无法获得具体的判决时,认为法律存在漏洞,需要借助其他方  相似文献   

19.
姚煜 《法制与社会》2010,(2):134-135
法律漏洞之司法填补意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对法律体系之漏洞采取的相关司法手段。然由于对于其性质认识不一,填补方法的边界难以准确界定。本文拟从法律漏洞性质出发,采用微观的分析方法探讨司法填补之边界,并简要剖析当前司法封闭性对于司法填补工作之妨害。  相似文献   

20.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发现及其方法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治斌 《法律科学》2006,24(1):35-43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发现有二层含义:其一指法官从现行法体系中找出那些能够适用于当下案件的法规范或解释性命题的活动;其二是指在没有明确法规范或解释性命题可以适用的情况下进行漏洞填补或自由造法的一系列活动。法律发现方法主要有法律识别、法律解释和漏洞填补几种。在适用法律中,法官关于法律的认识、法渊理论、诉讼参与人等因素都会影响法官的法律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