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并把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变迁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革命时期”、未成功的转折时期、对国家思想的探索时期。作者认为,俄罗斯意识形态终会形成,但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了。  相似文献   

2.
一 序言 韩中建交以前,我对中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理念的影响。在冷战体制下,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 1988年韩国举办奥运会那年,我曾在香港申请签证去过北京。在中国民航机内,一直陷入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恐惧和复杂的感情之中的我,当看到机内坐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面孔和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面孔毫无区别时,我感到十分吃惊。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即总有一天,人类将可能超越理念的高墙而在辩证的关系中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莱是个穆斯林君主制和伊斯兰传统的国家。1984年独立后.政府一直依靠集权统治和至高无上的宗教体系来维持原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部分,自然也被浸透在伊斯兰君主制的思想中,而且在法律的监护下担负着将伊斯兰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20年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由于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而经历了从高潮转入低潮的过程。在探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时候,我以为,对目前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的各种主张不能忽视。在俄罗斯,虽然共产党已失去了往昔的执政党地位,社会主义思想也不再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流派成为时髦。但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销声匿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乡,经历74年社会主义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至今无处不在,争取复兴社会主义的运动此起彼伏,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的社会经济等政策主张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仍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在  相似文献   

5.
干敏敏 《俄罗斯研究》2007,(1):71-73,95
在差不多四分之三世纪的岁月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苏联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刚性”的制度安排;以道德的而非制度的手段来调节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苏共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一种绝对优先的地位;对民众思想的控制和一体化的追求等。  相似文献   

6.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中苏关系整整持续了43年,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开低走最后到正常化。因此,一部中苏关系史,应当是以两国关系为纵轴展现中苏两党超越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之争并对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评判,揭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争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另外,还要注重如此复杂的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一个特殊角度来说明中国建国后头30年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实践,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伴随其发展的全过程。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有效引导社会发展、正确规范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争夺、探索、提升、升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百年历史进程,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要加强和完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建设,拓展和丰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广度,探索和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运用,以及实现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场域的净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述了日本爱国妇人会的创立背景和思想渊源,对该会的宣传教化执行机构和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该会在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前期)这三场大规模侵略战争中的宣传内容、策略和目的加以分析,进一步从微观上勾勒出日本裹挟妇女走向战争深渊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宏松 《德国研究》2006,21(1):32-34
本文对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所论述的有关乌托邦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地分析了乌托邦在政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最后对曼海姆所秉持的当代形势下乌托邦精神的日益衰落及其危害性的观点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萨特与阿隆之争代表了二十世纪法国知识界左和右的"形象之争",阿隆对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热衷于意识形态争论的批判,对用左或者右的标签简单概括复杂现实的不满,对政治行动平庸性的体察,对知识分子作为公众解说者而非引领者的社会责任的身体力行,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仍然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越南李朝的意识形态,学术界一般倾向于认为佛教居主导地位,有些学者甚至指出佛教是李朝的国教,而儒教则迟至陈朝中后期才逐渐占据主导位置。越南学者阮维馨在本文中提出了与“佛教主导说”显然不同的见解。作者一方面引征了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登极的舆论准备、李朝皇位的传继、帝王的尊号、(?)号、年号、君臣关系及人材选拔等方面的大量史料,着力证实儒家的忠孝、天命等思想在当时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论证了佛教、道教的社会影响,从而得出结论:李朝的思想体系实乃一个立足于实用并融合了各种不同宗教思想的复杂体系。综观全文,其见解不乏值得商讨之处,但作为一家之言亦不无一定参考价值,故将该文译出,供国内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是身份政治认同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性。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包括两部分:网络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和网络非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网络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政治意识形态都存在着解构与重构、共识与断裂、信任与质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增加了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网络政治意识形...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将趋于弱化,一些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对国际政治变化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对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形成了有力的制约.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美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动力减弱;全球化使两种制度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互渗透、交叉的倾向增强;多极化使美国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增多,意识形态也趋于多元化,这些冲淡了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吸取经验教训,在外交上淡化、超越意识形态,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同时对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也减弱了美国同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安藤昌益的社会思想入手,首先介绍了安藤昌益所独创的几个概念"自然世"、"活真""直耕",并论述这些词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介绍安藤昌益构想的理想社会"自然世"。昌益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几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而构建了自己理想的社会伦理模式:批判了日本儒学的五伦、五常压抑人性和违反自然规律;指出佛教教义乃虚妄之说,佛僧皆为武威社会之帮凶和吸食民脂民膏的"国之虱";指出真正的宗教应该是人民庆祝农耕丰收的仪式,不会故作神秘欺骗民众。他以"真道"代言"神道",强调两者都应该是自然的"直耕之道"。其思想对于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都很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来说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威胁,新加坡于2003年成立"宗教康复小组",该小组是从宗教角度去激进化的重要组织。"宗教康复小组"纠正被拘押者的极端宗教思想,帮助他们在释放后重回社会,也对广大穆斯林社区进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公共教育,鼓励穆斯林青年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避免极端思想对社区的渗透。成立十几年来,"宗教康复小组"结合政府、高校、社会的力量,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击极端组织对伊斯兰经典的一系列扭曲和误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为不同的性质和类型。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或者具有意识形态内涵,或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构成为意识形态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为了捍卫自身的利益或信念,对意识形态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即表演或隐藏,其表演和隐藏具有机会主义、极端主义、犬儒主义特点,核心是自我保全。把对公民权利的违宪审查落到实处、平...  相似文献   

17.
联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联盟问题的研究也是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议题。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在1946-1961年内进行了三次盟友的变换,书写了一段罕见的小国联盟史,也为联盟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根据修正后的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框架,可以认为,阿尔巴尼亚在15年内先后选择同南斯拉夫、苏联和中国结盟的复杂历史,实际上主要是受到制衡威胁、意识形态以及提供援助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自身的脆弱性使得阿尔巴尼亚需要依赖结盟的方式而生存。结盟关系的转变,实际上是应对不同时期制衡当时最大外部威胁的手段。由于霍查政权的稳固同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阿苏分裂和中阿结盟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最后,能否为阿提供适当的援助也会对阿尔巴尼亚选择盟友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22年,俄共(布)经过精心准备,发起了一场驱逐旧知识分子的运动.这场运动是布尔什维克党镇压反对派行动的必然延续,是苏维埃意识形态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布尔什维克党与知识分子正常关系的建立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驱逐运动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为主要打击对象,70余名俄罗斯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优秀代表被迫离开祖国,而俄共(布)期望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并没有出现.政治上的不信任和长期的意识形态钳制,制造了苏联特有的"夜间人"现象.  相似文献   

20.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