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浙江省于1971~1973年间分离钩体菌株279株,其中黄疸出血群262株,其它菌群17株,黄疸出血群占总数的93.7%,是浙江省主要流行菌株之一。作者应用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56601)活菌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FO细胞融合,获得10个抗钩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相当严重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以往资料报道,我国除甘肃省外,其他各省区都已发现病人或带菌动物。与甘肃省平凉地区邻近的陕西省宝鸡、咸阳地区都已证实为钩体病疫区。鉴于在平凉地区生猪中多次见到过血尿、黄疸等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平凉地区的地形、气候、雨量与宝鸡、咸阳地区近似,为弄清平凉地区是否也可能为钩体病疫区,我们从1983年8月份开始将地区肉联厂宰杀的生猪肾进行钩体培养分离,现已分离出钩体菌株一株。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的14个农、牧场的畜群和10个县的226头耕牛中,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畜群中都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贫血、黄疸、消瘦、劳动无力,血红蛋白尿,以及腹水增多,皮下脂肪黄染和出血性素质,间质性肾炎等病症。取血样744份,其中518份经补体结合反应试验,阳性94份,阳性率为18%;226份血样作凝集—溶菌试验,呈阳性反应的90份,阳性率为40%。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问号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世界上分布较广。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被带菌动物如野鼠、家畜等尿液污染的水、土壤而感染本病,也有在畜牧养殖、屠宰、加工过程中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的。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眼结膜充血,肌肉疼痛、乏力,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胀;后期表现为皮肤、脏器广泛性出血,肝、肾功能障碍等。我国是受钩端螺旋体病危害较严重的国家,本病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危害,也给畜牧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养犬业和军警犬中也有暴发流行。笔者曾对送检的…  相似文献   

5.
1940~1946年以后,苏联、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美国和南斯拉夫都检出马有抗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凝集素,主要是波摩那型,也有犬型和黄疸出血型。1952年,Hertwigk和Stceffe,Kathe和Alexander等人分别从马的眼房水分离出钩端螺旋体(Bender和vietze1952年从犬及银狐眼中分离出病原体)。 马感染波摩那型后的急性期(2~4天)有菌血症,发热到39.8~40.6℃,较轻,常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自从50年代发现人群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以来,至今仍有不少县、市有疫情发生。我们从1980~1982年,对红原县、若尔盖县发病严重的牦牛群,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康复牛和隐性感染牛的血清,作显微凝集和补体结合试验以进行追溯诊断,并从正在发病的牦牛材料中分离出两株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自然地理概况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若尔盖两县,位于青藏高原之东缘,平均海拔3500公尺。属寒温带气候,最高气温24℃,最低—30℃,年平均气温1℃;年平均降雨量700~800毫米,两县皆为纯牧区,属高山草甸草场、森林、沼泽和草场相连,植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病)系由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动物性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原微生物有很多种血清型,它们具有不同的抗元性。由于型、株的不同,毒力也有所差异,对各种家畜的致病力亦不相同。有的呈现急性型而致死;有的则呈现轻微感染,仅有一过性临床反应或呈现无症状的带菌状态。发病时,主要临床特征为短时间的发热,具有贫血、黄疽、血红素尿、出血性素质,粘膜及皮肤坏死,消化障碍及体重减轻等。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流行性疾病。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发生流行,南方诸省尤为普遍。而且种类繁多,群型复杂。 为了便于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菌株群、型的鉴定,我们根据Maner钩端螺旋体波摩那血清学特性一文关于参考菌株因子分析的介绍,首先选择了在猪中广泛流行的波摩那群钩体进行了群、型单因子血清的试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甘肃祁连山北麓森林革蜱体内分离出伯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森林革蜱寄生宿主牦牛;从样地采集的不同类型样本108组接种培养分离,分离出一株伯氏螺旋体,用多克隆和单克隆鉴别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伯氏螺旋体,疏螺旋7~10枚,两端渐细的狭长型菌,直径0.2~0.4μm,长度15~30μm,螺距2~2.4μm,每端7~15根鞭毛;G菌,吉姆隆染色阳性;暗视野镜下可见菌体扭屈、翻转卷曲、前移后退等独特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尤其多发本病,由于家富感染率高(特别是猪),因此对人的危害极大。目前国内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仍以显微凝集试验(MAT)为主,但MAT必须经常传代保存一套标准菌种,并以活菌操作,需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比较麻烦,而且不能达到快速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的炭凝试验,就是将经过超声波击碎或冻融处理的钩体的属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以活性炭为载体的微粒上,使之致敏后成为具有钩体属特异性的炭粒抗原。用此炭抗原与受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互相作用,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作为钩体的血清学诊断。此试验敏感特异,比显凝试验反应迅速、操作简便、判断容易,便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989年4~8月,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高林屯种畜场七分场的犊牛群中,发生了以血尿为特征的传染病。经综合诊断,确诊为犊牛钩端螺旋体病。(一)发病情况 该分场共有2~10月龄犊牛283头,其中蒙贝利亚犊牛62头、西门塔尔犊牛81头、科尔沁型犊牛140头。发现血尿犊牛18头,9头治愈,9头死亡(其中蒙贝利亚犊牛4头,西门塔尔犊牛2头、科尔沁型犊牛3头)。发病率为6.36%,致死率为50%。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和方法 1987~1988年我们先后两次在疫区内收集山羊流产胎儿共27份,无菌收取流产胎儿的肝、脾、心及胃液,分别装在灭菌小青霉素瓶中,-20℃冷冻保存,供细菌和衣原体分离培养用。1.病原菌分离:将收集的肝、脾、心及胃液分别接种于胰(月示)琼脂平皿、麦康凯琼脂平皿、硫乙醇酸钠半固体、四硫磺酸钠肉汤、厌氧肉肝汤等8种培养基,每份病料接种两套,分别培养于含有10%的CO_2温箱和普通温箱(37℃),逐日观察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连续培养20天以上。在作细菌分离培养的同时,将病料分组混合,制成1:5的乳剂,分组接种于豚鼠和兔子,经1个月的饲养观察,然后心脏采血分离血清,作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并剖检取材,作如上述接种培养。  相似文献   

14.
1990年7月,武昌县某猪场爆发一种以母猪、断奶仔猪体温升高、咳嗽、流鼻液、流产等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我们经现场调查、病理解剖、鸡胚接种、血球凝集试验、实验动物感染及鉴别诊断,证明本次疫病流行为猪流感。(一)现场调查 该场为拥有500余头母猪的大型商品猪场,年产商品猪近万头,所有母猪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已经注射了猪乙型脑炎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及流产三联疫苗(猪乙型脑炎病毒、钩端螺旋体、衣原体)。7月4日,肥猪栏的猪舍整栏整栏的猪相继体温升高,达40.2~41.8℃,精  相似文献   

15.
藏獒源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犬细小病毒(CPV)在藏獒中的流行情况,将临床上经胶体金试纸检测为阳性的藏獒直肠棉拭子8份处理后接种猫肾传代细胞(F81细胞),分离到6株病毒,对其进行了血凝试验(HA)、半数组织培养物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理化性质鉴定,提取分离株DNA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一特异性片段和VP2全序列,并与GenBank上登录的CPV毒株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接毒后第6~13天在F81细胞上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融合、变圆或拉长;所得分离株能使猪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血凝效价为27~211;能抗酸(pH3)、热(60℃)、200mL/L乙醚、480mL/L氯仿;从细胞培养物中分别扩增出与特异性片段825bp一致以及与VP2全基因1 755bp一致的条带。将扩增的VP2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HQ883267.1、FJ222823.1、FJ005214.1等10个国内外CPV分离株的VP2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北京地区一分离株(HQ883267.1)的同源性最高,为99.0%~99.6%。所得分离株为不同毒株,但均为CPV-2a型。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山羊痘病例的病原学鉴定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对近年来发生在贵州省部分地区疑似山羊痘的疫情做出确诊,取疑似山羊痘病羊皮肤及黏膜痘疹,处理后接种Vero-E6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显示,细胞培养液血凝效价为22~25,阳性率达100%(5/5);以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的1对特异性引物,从9份痘疹样本(共10份)及2株分离株PCR扩增出963 bp的特异性DNA条带;取感染细胞培养物接种成年健康山羊,山羊出现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也能表现出明显的痘斑病变,痘斑出现率可达40%;病羊上皮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水泡变性,胞浆内含多量嗜酸性包涵体;细胞内存在圆形或卵圆形、有囊膜、大小约为310 nm×204 nm的病毒粒子。结果表明,近年来发生在贵州省部分地区的山羊疫情是山羊痘所致。  相似文献   

17.
固相补体结合反应是某种抗原结合特异性抗体、补体在固体介质中进行的一种反应。我们的试验证明,用固相补体结合反应检测马钩端螺旋体抗体,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 (一)材料的制备 1.pH7.2巴比妥缓冲液:巴比妥5. 75克、巴比妥钠3. 75克、氯化钠85克、氯化镁1.68克、氯化钙0.28克,加蒸馏水配成2000毫升,15磅高压灭菌15分钟,置4℃冰箱保存。此液为原液,应用时以蒸馏水稀释成1:5使用。  相似文献   

18.
12株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分离和PCR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临床疑似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例的肝组织中,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和鸡胚肾细胞培养,分离到12株疑似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毒株。通过形态学、致细胞病变和PCR检测等对12株疑似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直径70~80nm;接种鸡胚后鸡胚肝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在鸡胚肾细胞(CEK)上可致细胞病变。根据Ⅰ群禽腺病毒CELO株的Hexon保守区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用这对引物对12株病毒的核酸模板进行了PCR扩增,结果均特异性地扩增出了与设计片段大小相一致的508bp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确为Ⅰ群禽腺病毒。从病毒形态,鸡胚及细胞病变以及PCR检测结果,证明12株分离物确为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建立的鸡包涵体肝炎快速PCR诊断方法可用于鸡包涵体肝炎的临床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胃管内穿铁丝推送治疗牛胸段食道阻塞多例,疗效甚佳。 操作方法 取牛用胃导管1根和长于胃导管的8号铁丝1根。将铁丝插入胃导管内量取长度,一般应短于胃导管插入端2cm左右,并于胃导管游离端将铁丝弯钩为标记。在铁丝的插入端缠上胶布。先将胃管由鼻孔插入食道,至阻塞部位时,顺胃管先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10ml、再注入石蜡油100~200ml,然后  相似文献   

20.
为分离鉴定湖南地区2个猪场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从临床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体采集组织病料,验证为PCV2感染的病料,用无污染猪肾细胞系(PK15)细胞分离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别获得了2株PCV2:1株为PCV2d(命名为ChenZ-2-1,GenBank号MH718995),另1株为PCV2b(命名为Yi Y-3-27,GenBank号KU317482),且两分离株的病毒效价TCID50分别为1×10~(5.66)/mL和1×10~(5.5)/mL。本研究有利于提高PCV2的诊断水平,对深入研究PCV2的发病机理及开发PCV2新型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