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中良 《探索》2002,(4):92-96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存在和市场调节比重扩大的必然反映,更多的表现为供给制约型,而不是生产过剩型,带有明显的体制特征。虽然商品经济运行本身所固有的累积性和加速性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可避免,但由于中国的经济矛盾具有非对抗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经济虚热"的内在动因是市场消费力聚集性增强、市场条件变化和经济周期三个因素合成而激励起来的,其中,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低成本扩张和其组织的经济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央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宜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的紧度,要区分投融资主体,重点抑制非市场化的政府经济行为,以稳定的政策和制度改进扩大市场化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据专家预测,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8.7%,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强势不改,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8%,粮食价格大幅度增长,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电力、运力和重要原材料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中国经济展望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剑平 《新视野》2004,(1):20-23
2003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长可达8.5%左右,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的趋势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工业化正向重化工业化阶段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自主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国际制造业向我国产业转移方兴未艾, 2004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趋好。当前,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果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经济自主增长潜力,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立群 《新视野》2005,(1):10-12
经过2003年底特别是2004年4月以来的宏观调控,经济总量关系趋稳,结构失衡和供求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增长逐渐回落到合理区间。但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消除,体制性矛盾日趋尖锐,宏观调控中一些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应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当前,透过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合同法实施(人工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能源价格调整,上市公司以及中小企业更多感受到的是压力,有人形象地称这五大因素是“五虎下山”。经济周期是基本成熟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基本矛盾的必然表现,我们说中国经济有波动无拐点是认为不会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7.
简述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连年攀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实际使用FDI为全球之最。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仍然快速增长,而且快速、持续增长会保持20至30年,这就引起了国际注意。中国经济增长到底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美国经济 2 0世纪 90年代持续增长的源泉 ;论证了美国经济波动和衰退的原因 ;并指出美国经济今年的走势  相似文献   

9.
宏观税负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效中  赵利民 《探索》2005,(3):100-104
税收通过影响投资、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税率,实际税负高于最优税率就会对抑制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中国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判断出我国已进入课税“禁区”,结合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提出税收及其相关方面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不经济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掩盖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外部不经济性。我们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投入效率、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分析,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增长方式粗放,存在不经济性。为此,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这是解决经济增长外部不经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禾 《四川党史》2000,(2):43-46
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供求关系的变化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果断采取了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政策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2 0 0 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 ,我国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 ,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任务仍很艰巨。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近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些重大问题 ,是十分必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和出现…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第一年,连续十年保持稳定增长的美国经济呈现倒退迹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经济的低迷也波及到世界上的其它地区.本来就疲软的日本经济再受"重创";正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亚洲经济增长步伐放慢;欧洲经济也受到影响.面对全球经济震荡的大环境,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这一新变化?此间不少经济学专家认为,最大的启示是继续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的基本政策选择,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这是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局面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及投资与经济增长趋势等三方面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与全国、发达地区及相邻省份存在的差距。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投资规模明显偏小,投资率偏低,投资效益呈下降态势。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进一步影响未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扩大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加剧被边缘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外延粗放以及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和对外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应当及时加以调整。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宏观调控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杰  董进 《新视野》2005,(2):10-12
最近这次宏观调控的动因是解决经济发展和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抑制近一段时期内异常旺盛的投资需求。宏观调控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信贷收缩,二是停止土地审批。通过这两个措施来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快增长,可以缓解资源约束可能带来的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长远地看待问题,选择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尽力争取获得资源供给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一直保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发展势头.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方差分解等方法,以浙江省为考察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开放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贡献率.但是开放度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期的滞后.另外,经济增长和开放度也对城市化进程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仍面临巨大压力。在长期经济走势中,通货膨胀、就业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成为常态,而世界经济低迷则成为不可忽视的外部背景,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19.
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题是"稳中求进",2011年同样的会议提出的则是"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2010年是"稳物价,保增长,调结构",三年的主流各不相同,体现出中央高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同时也体现出下一年度可能出台的政策与经济的走势。2012年是中国继往开来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的高层成功进行了换届,2013年则是政府高层的换届,所以稳的含义就会特别丰富。  相似文献   

2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近日在香港表示,中国内地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肯定能够达到8%。徐林说,从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判断,中国经济肯定能够实现全年增长8%的目标。这种看法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季度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