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整体利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利益的相加或等同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以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为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自由、效益、公平、发展四位一体和谐统一共同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社会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经济法的公平观更接近正义,体现实质公平;经济法通过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来维护公平。  相似文献   

3.
法的价值是关于法的目标、理想或主要功能作用的抽象,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实质公平与正义在经济法领域的特殊表现,是经济法基本精神的具体化。而经济法以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平衡基础之上的社会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是经济法宗旨、原则赖以存在的前提。追求实质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理念是指对经济法的应然状态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追求。经济法的理念不同于法的理念、其他部门法理念和经济学目标,也不同于经济法基本原则。它不能脱离法的理念,但具有固有的特质,其最核心的特质是"经济性"。经济法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实质公平、经济宏观安全、经济整体效率。经济实质公平着眼于经济问题中权利的倾斜配置和分配结果的公平;经济宏观安全意味着经济法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整体意义上的宏观安全;经济整体效率区别于短期、个别的效益,要求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新认识——兼论经济法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着缺陷 ,本文主要从法律的主观方面即价值目标着手分析 ,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该部门法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结合 ,即其调整的社会关系以及它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进一步对经济法的本质进行了剖析 ,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并以经济活动中的社会整体利益为追求目标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6.
公平作为人类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其内涵却随时代发展而衍变,体现在经济法中,其显现为一种不同于民法的新型公平观.在充分肯定民法公平在市场经济流转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必须认识到,民商法的公平观仅仅是形式上的,停留在微观层面.社会的发展使民法无力克服由于自身缺陷而产生的难题.经济法采取一种更加务实的切入点,追求更接近正义的公平,其承认不同主体之间的禀赋差异,并不追求绝对和无差别的平等.经济法的公平是在承认社会成员个体差异,地区发展不绝对均衡,着眼于现实差异的公平.具体而言,经济法的公平观有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法的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所追求的目标或价值取向,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高度抽象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经济法除了具备法的一般宗旨之外,还承载了独特的法目标,主要包括保护市场运行和国民经济整体安全、追求体制效率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偏重结果公平和实质公平并兼顾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法价值论邓社民杨连专*一、经济法价值诸说关于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经济法学界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说,此说认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就是实现对社会经济运行总体利益和效益的保护①;二是公平兼效率说,此说认为经济法追逐的目标是社会公正,它反映经济法着眼于社会整...  相似文献   

9.
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绝不应当只是对规范进行解释 ,而应当深入涉及价值的问题。根据法的价值理论 ,国际经济法作为协调国家间利益和国家对跨国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调控的法 ,其价值系统应当包含 :第一 ,对法的一般价值促进和实现 ,如公平 (国家之间的公平和国内、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 )、秩序 (通过各种法律制定和法律运行手段保证稳定、健康的国际市场秩序 )、效益 (通过其内在的理性促进国际经济效益 )、自由 (继续确立自由的国际市场引领国际经济自由交往 )。第二 ,国际经济法追求自身的价值 ,远期的终极价值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通过经济法律手段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近期的价值目标为国际经济新秩序 (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协调、共同发展 )。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政府行政价值观思想.比如,政府行政的内在价值取向在于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政府行政的绝对超越指向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效率和公平是政府行政的工具性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行政价值观的思想传承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政府行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一种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由众多思想和观点构成的一个理论集群。大体上分为现实主义(又称重商主义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三大范式。在国家与市场的政治经济安排上,现实主义主张政治决定经济,权力统制市场,市场经济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权力的需要,现实主义者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其基本价值观是国家权力至上。自由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之间是自治关系,自由市场与权力机构之间关系本质上是和谐共存的,自由主义者追求个人福利最大化,其基本价值观是个体自由优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认为国家与市场之间隐含着内在的矛盾性和冲突性,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动力源泉,决定着国际政治的发展与演变进程。马克思主义追求阶级利益最大化,其基本价值观是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问题,又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它要求公安机关在实践中必须革新执法理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必须公正执法,合理运用行政和刑罚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既依法打击犯罪,又确保不侵犯人权。  相似文献   

13.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必须通过生产力、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等标准加以评判。同时,处于一定社会阶段的文化是特定阶级或阶层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又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推劫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是先进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将经济法的价值与一般意义的法以及邻近法律部门,主要是民法和行政法的价值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论证以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和谐为其独特价值取向的经济法具有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借鉴人类发展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市场经济运行基础上成熟起来的一种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法的价值定位:效益提高和公平增长。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经济法的使命有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市场主体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 ,都对青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为青年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 ,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建功立业 ,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做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法的价值对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上的作用。若接续中外法理念将法的价值与利益联结思考进路,视法为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工具,则其关键价值在于正义、自由与秩序。正义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能性”,既维护了其既有利益,也保障了继续拥有实现利益的机会。自由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行性”,不仅确认了社会主体的生存资格、赋予了社会主体的发展动力,而且提供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交换行动方式。秩序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得性”,能确保社会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利益。适时重解法的价值,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寻得法理依据,为平衡社会诸利益提供“三个自由”标准,也能为补齐生态秩序短板提供理由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优化对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部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其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西部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与西部开发进程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并且应该体现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发上。一是人力资源结构与西部产业结构衔接相协调,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各区域经济开发、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知识结构以及人才类型相衔接配套。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科学执政的具体体现,是党执政理念的飞跃,是党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应了党更为成熟和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更是深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入世的要求,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法律的刑法,也必须要从基本的价值理念到具体的制度,作一个全面的调整与变革。具体地说,在价值取向上,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应成为刑法的优先选择价值。在刑事政策上,正确处理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关系,科学划定犯罪圈;更新刑事处罚理念;以行刑社会化为指导,重构行刑模式。此外,在犯罪主体、犯罪类型及刑法条文结构等方面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