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就是"独立性"政府规制模式的提出和建立.那么什么是"独立性"政府规制?它在规制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我们又如何使之适应我国政府规制管理实践的需要呢?这正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章"。从文明向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批驳了当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文明中心主义,以及全球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野蛮行径,指出人类文明面临主体性下降的共同挑战。从世界视野回答了"我们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叙事逻辑的当代延展,堪称全球化历史时代的精神精华。从自身定位回答了"中国如何做",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在场""现场"既构成了逻辑完备的理论程式,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论,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3.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探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增长奇迹"是怎么发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走上了市场化改革之路.这种选择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格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运作付出了很大成本,自身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面对着西方侵略和工业社会的挑战,中国社会原有的联系纽带:以“夷夏之防”为核心的民族观,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道德观,有着共同儒学信仰的官僚体制,已经不再适应了。中国必须进行再组织,才能在现代世界上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以什么作为新的纽带?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都在进行探索,但直到孙中山,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比较科学的回答,这就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5.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以国际视角深刻认识时代特征,敏锐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引领当今时代发展的时代观主张。胡锦涛时代观是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深刻变革论是其基石,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担责任论、积极参与论是这一理论的四根重要支柱。胡锦涛的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决当今全球性政治、经济难题,处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它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等等。一个成功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能合理地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能从本质上提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在科学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逻辑实证主义的直线积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等。本人拟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作一比较,以说明二者…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就是“独立性”政府规制模式的提出和建立。那么什么是“独立性”政府规制?它在规制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我们又如何使之适应我国政府规制管理实践的需要呢?这正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实干的主体、内容、对象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观是其生成逻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主体动力论、抓住"关键少数"的责任担当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状态论"、人民是阅卷人"的检验标准论"、为世界作贡献"的大党情怀论是其核心要义;聚焦民生领域标明人民性、坚持问题导向凸显科学性、重视调查研究提升实效性、发扬钉钉子精神体现持续性、实现伟大梦想展现目标性是其鲜明特征。深刻领会和践行习近平关于实干的重要论述,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看?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认识当代中国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视角,以世界交往为时代背景,挖掘中华民族的和合基因,有助于推进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与发展共识,进而实现中国精神与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赢得传播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的更多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进程中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课题,逻辑地展开,精髓论、结合论构成其逻辑起点和线索,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逻辑反证。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怀有偏见。从一百多年前的视中国为"黄祸",到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红色威胁",改革开放后针对"中国崛起"又喊出:"中国威胁论"。近期,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合作,西方又打出"新殖民主义论"。这一系列态度的变化,都源于中国的发展进步,打破了西方对世界格局的垄断局面而发出的叫嚣。面对西方新的诋毁言论,更需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自身进步。塑造中国新形象,家大舆论宣传力度,掌握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中国体验,就是在当前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作为现代化之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经历的种种嬗变,也可以说,中国体验就是最近几十年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所留下的鲜活印记.为什么说贫富差距也是一种中国体验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拷问,包含三个可能性前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是何",即中国化所指"是什么"?实质问的是"被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差异属于什么性质?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何可能",即中国化"为什么"可以成立?实质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可能移植中国吗?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可能",即中国化"应当怎么化"才是有效的?实质问的是中国人如何解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文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哲学追问,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黄小平 《人事天地》2010,(20):39-39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同学们回答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就是说,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相似文献   

16.
《人事天地》2013,(5):66
正据统计,中国有2.3亿人患有高血糖。很多人在体检后十分诧异,自己的外形明明不胖或者偏瘦,为什么很多指标显示出血脂、血糖偏高呢?不怎么运动、不吃油腻食物,怎么也会使身体濒临"三高"边缘呢?目前,在中国出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整体人群肥胖比例并不是很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融入世界情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世界意义。其中,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道路的可行性和彻底性、优越性和吸引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上。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则在于,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抨击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论",也驳斥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还纠正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总之,中国道路的开创和形成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坚持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为那些既不希望"脱钩了发展"又不希望"依附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从"安定有序"的维度探究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其中的核心之处在于他对作为和谐社会要素之一的"安定有序"的强调和重视.从国内视角看,邓小平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逻辑前提的国内和谐稳定观;从国际视角看,邓小平形成了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为逻辑前提的国际和谐稳定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威胁论"的由来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并呈现进一步泛滥之势.那么,"中国威胁论"是怎样出笼的?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动机何在?中国的发展是否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之父,洛克政治哲学的建立象征着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以洛克为代表的早现代政治哲学观对古典政治哲学观的扬弃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理想国"到"坏世界";从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从精英治理到大众治理;从积极政治观到消极政治观;从义务论到权利论。从柏拉图到洛克,政治哲学降低了对于国家的预期,从而排斥全能型的政府形式,并颠倒了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主体地位,权利至此取代义务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