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邵鹏 《学习与实践》2006,(7):123-126
毛泽东是在其深厚的“旧学”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以便它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改变了其原有的“趋古主义”路向,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景文化”精神,广泛传播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分不开的.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凸显其实践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交融凸显其民族性;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借鉴凸显其时代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海燕 《理论月刊》2001,(10):19-2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之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民本思想”优秀内核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何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与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江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明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 ,体现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渊源和基础 ,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正> 谓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中国特性”、“中国特点”,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上。所谓现实化,则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党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使干部群众易于领会到哲学对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现实意义。所谓通俗化,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善于集中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特别是“为政以德”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孟国丽 《前进》2024,(1):30-32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之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实现这样的“转化”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给出了实现路径与具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时代表达,明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对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早有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端倪。笔者试图追本溯源,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观对其进行解析,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张晓玲 《前沿》2010,(18):161-16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提升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智慧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连续的互动过程中,受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以及各种片面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二者的深度结合面临诸多困境。探析并厘清此类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必然需求;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与内在的契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前提、内容以及互动的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洁 《前沿》2011,(15):58-6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化的问题。“平等”“集体主义”“阶级斗争”“辩证法”“共产主义”这些概念在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传统大同理想、朴素辩证法、理想人格模式的设定等思想资源,或是直接烙上中国特色的烙印,或是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路完成现代性转型,或是直接创新再造,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其中国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明,传入各民族必先图存活、再徐图发展,存活的关键在于能否契入各民族的传统之中,与民族文化相融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和时代意义。在理论认同上,这一结合通过增强群众对理论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促进理论更好掌握群众。在话语建构上,这一结合一方面塑造了中国话语的独立自主性,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内涵意蕴;另一方面为中国话语提供文本支撑,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表达效果,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更中国”。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从概念提出到诉诸实践、再到变成现实,经历较长历史时期。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和作用。从基本内涵来看,它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理念、政策制度、治国思想和国家话语。从文化意蕴来看,它展现中华文化和谐伦理,彰显中华文化天下境界,凸显创新时代共享特征。从发展作用来看,它能够和合中国式现代化,和解中西文化,和美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内在结构来看,它具有与国家主体、政府主体、企业主体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分配结构和生产结构。从根本上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制度、文化和实践的总体成果。推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一个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以“私”的观念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根源不是制度形式的落后,而是政治文化上的个人主义的落后,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现代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本文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取决于能否把个人们值的实现与“公”的观念相结合,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对传统个人主义加以改造。塑造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7.
程凯 《北京观察》2024,(1):38-3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8.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更是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质、内涵、立场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和共通点,为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激活和滋养的前提下融合再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大众化。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相容性;马克思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间,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基础与文化底蕴。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开始,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念。从实现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诠译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中国文明主体的整体文化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现实实践的紧密融合,创新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