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初期赴延安的14位陆川县青年刘毅生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壮烈情景。抗战开始不久,全国就有大批青年自筹路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抗大学习”...  相似文献   

2.
“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大”办学是党在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传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对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变动不居的政治局势,基于四个逻辑开展青年工作:一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指引青年运动的前进方向;二是把组织机构的创建和完善作为青年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依托,藉以加强对全国青年运动的实际领导;三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成为"共产党的大事";四是加强对国统区青年运动的领导,推动配合武装斗争的第二条战线的形成。鉴于此,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及时对青年工作做出许多重要决策,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运动走上健康发展和胜利前进的道路,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的总概括,是一种时代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构成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弘扬。本文着重从党校教育的角度,探讨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一、中央党校、抗大等干部学校是培育延安精神的重要基地和熔炉   第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央党校、抗大等干部学校确定的教育方针和原则,是构成延安精神内涵的重要内容。 1938年,毛泽东同志为抗大确定了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3,(9):152-152
1937年10月5日的延安,有人报告陕北公学,在河边发现了一具女生的尸体。陕北公学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报告,陕北公学女生刘茜与“抗大”第六队队长黄克功一同外出一夜未归。“抗大”政治部迅速将此事报告给边区司令部,边区高等法院及边区保卫处等介入此案。调查很快有了结果,  相似文献   

6.
散木 《协商论坛》2014,(11):58-58
电影《黄克功案件》的上映,激起了人们对当年发生在延安的这一案件的审视。逼婚未遂开枪杀人抗战爆发之后,山西太原友仁中学16岁的女青年刘茜来到延安,她先在抗大第15队学习,又被分配在新成立的陕北公学学习。后来在延河岸边,她和一位少年时就参加红军的抗大第三期第六队队长(原是刘所在的第15队队长)黄克功(江西人,26岁)谈起了恋爱。  相似文献   

7.
许虔文 《今日浙江》2003,(12):42-43
1945年2月,被誉为“江南抗大”的苏浙公学,在苏浙抗日根据地长兴县槐坎乡台基村正式开学。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江南创办的第一所“抗大”式学校。由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谢云晖为政委,江渭清、骆耕谟为副校长。苏浙公学虽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它是在1937年1月,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诞生的。抗大创办9年零4个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蓬勃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革命大熔炉。抗大的成立,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为挽救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的战略举措。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抗大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是一贯重视革命干部教育的,红军时代就是如此。抗日战争一爆发,党中央即在延安办起了抗日军政大学。接着,各战略区又陆续办起了“抗大”分校。通过“抗大”,一方面重新教育老干部,使之认清形势,了解在新形势下党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一方面吸收大龄青年,加以训练后,输送到前线部队和根据地,以不断加强各部队和各根据地的新生力  相似文献   

10.
一传记的主人比我晚几个月到延安,那是1940年,都在中央青委,住在大砭沟口的一个山头上。兰瑞是从重庆来的,原在当地青委系统做地下工作。我原在湖南省委组织部兼省青委的工作,1939年到南方局开青年工作会议,冯文彬、胡乔木从延安到重庆来指导,会后乔木到湖南检查青年工作,由我伴行。由于在湖南有些“暴露“,南方局调我去延安,又与乔木同行,就被留在中央青委了。1941年,兰瑞去了中央研究院,我到了刚创办的《解放日报》。以后就没有碰过面,后来知道她同李昌结了百年之好,这样,我们都同中央青委的老关系结了缘,如胡乔木、于光远等,晚年我同冯文彬还有过一段工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年“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他们宣誓“打断骨头还有肉,割掉皮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为什么他们要来延安?目的就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使自己成为一个最革命的青年。延安是我党培养治党治政治军英才的大熔炉。党的一大批干部在  相似文献   

12.
<正>毛主席的挽留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扎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1941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元月15日又建立了"鲁迅研究会",萧军任主任干事。由大家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在他主编的会刊《鲁迅研究丛刊》上发表。四月间又成立了"星期文艺学园",每星期日上课一次,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年结业,培养爱好文艺的青年。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4,(2):148-148
正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为了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延安电影团成立,并立即着手拍摄第一部反映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青年冲破险阻奔赴延安、延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抵达延安的青年学习及开赴各地工作的情景等内容的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影片由袁牧之编导,吴印咸等摄影。袁牧之写了影片的详细提纲,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进步知识青年,如何通过重重的封锁线,纷纷前来延安;第二部分介绍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第三部分主要反映八路军的战斗生活;最后一部分则又回到延安,描写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怎样经过学习后分赴前方各地工作。影片的主题反映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信念。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摄影队在陕北中部县(今黄陵县)黄帝陵前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组镜头,揭开  相似文献   

14.
李昭把两个儿子留在延安 1929年,15岁的胡耀邦在湖南浏阳老家参加土地革命。1933年1月,他18岁时在江西中央苏区,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赞赏胡耀邦工作出色,亲自提议任命他为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后又委以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重任。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好学上进。工作成绩突出。到了改变世界格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胡耀邦当选为七大代表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相似文献   

15.
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比较正规的研读马列主义的学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审视延安马列学院的创办,就会发现其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风直接体现这一原则,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其经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金明 《创造》2015,(1):48-49
在全县上下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我有幸于去年11月中旬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延安干部学院第5期县处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专题培训班.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培训期间,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分组研讨和交流互动等方式深入系统学习,先后参观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宝塔山、抗大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馆、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我对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和“延安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补了钙,提了神,加了油.”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大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心醉神迷。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带进城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意识形态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回忆起抗日军政大学总校遵照毛主席指示,挺进敌后的峰嵘岁月。1936年毛主席创办了红大第一期,1937年红大改抗大,又办了二、三,四期,为前线培养了  相似文献   

19.
会议由班长主持。会议一开始,第一组上来了两位同学。甲说:讲英雄,学传统,我们想起了当年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抗大制订了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他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没有教室,就在露天上课,没有操场,就在河滩上进行军事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延安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化和群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和一二·九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延安成为中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抗战爆发后,许多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爱国青年冲破封锁,千里迢迢,历尽艰难,奔赴延安,汇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投身到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