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党史》2010,(9):28-28
<正>《红星画报》是由红军总政治部红星社编辑出版的第一份画报,在战火纷飞的战争环境中,《红星画报》像一颗璀璨的红星闪耀在红军战士的心头,成为宣传共产党和红军政策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介绍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画报》第十二期第七页《红板》专栏,刊发了红军战士唐贤望的模范事迹,并配发漫画《唐贤望敌火下救护伤员》。在第五次反"围剿"大老寨战斗中,"进团"战斗员唐贤望跑到敌火下救护伤员。画面中,唐贤望背着伤员和枪支冲过敌人封锁的火线,身后是丢弃的行李"包袱",嘴里说着:"救护伤员武器要紧,我自己的东西情愿不要!"  相似文献   

3.
正背景介绍1934年1月15日,红军总政治部主编的《红星画报》第1期刊载漫画《为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而奋斗》,画面是一望无际的红军队列,队列前面站着四位红军官兵,他们手里展开一面三角红旗,上面是"1600"数字。漫画下方的文字说明:"学习东方军在白区扩大红军的模范。"此画表扬东方军1933年年底出击白区过程中,通过  相似文献   

4.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5.
正背景介绍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五日,红军总政治部主编的《红星画报》第一期刊载漫画《中共中央领导下红军的扩大》。漫画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标明是第二次全苏大会时的红军,大队红军分别拿着红一军团、五军团、九军团、三军团、二方面军、模范师、少先队、独立团、工人师等标志;下半幅标明第一次全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介绍1934年1月15日,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星画报》第1期刊登漫画《用列宁主义的铁拳粉碎一切机会主义和反动派别》。漫画中写着"列宁主义"的巨大拳头,象征着用列宁主义这一有力武器去消除机会主义、打击反动派别,使党和红军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前进。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介绍一九三四年七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白区,经福建长汀、大田、尤溪、谷口、水口,直逼福州近郊,占领罗源县城,受到白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星画报》第十二期刊载宣传漫画《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介绍北上抗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介绍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五日,红军总政治部主编的《红星画报》第一期刊载漫画《归队运动的热烈,开小差是最可耻的》。画面是两个儿童与一位开小差的红军士兵对话,高个子女孩说:"开小差回来呀,你要赶快归队去。"小个子女孩说:"开小差,  相似文献   

9.
正背景介绍1934年1月15日,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星画报》第1期刊登漫画《对扩大红军运动的消极怠工分子给以布尔什维克的铁锤》。画面表现的是一位集官僚主义、消极怠工、机会主义等落后思想于一身、愁容满面的干部,被一记铁锤震醒。这是苏区扩大红军运动中一幅典型的宣传画,提醒苏维埃干部要打破头脑中的落后观念,为扩大百万铁  相似文献   

10.
舒云 《党史博览》2023,(6):71-76
<正>1951年2月,毛泽东题写刊名的《解放军画报》创刊。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一种以摄影图片为主的大型月刊,前身是1948年的《华北画报》,再前身是1942年创刊的《晋察冀画报》。《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本摄影画报,创造了新中国摄影史上的诸多第一。红军创建后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沙飞  相似文献   

11.
红军,多么亲切,多么响亮,多么令人向往的名字!有一首《红军之歌》这样唱道:"红星闪亮,红星照耀,红旗飘扬,红旗飘飘;人民军队,英雄群体,民族脊梁,中华之骄……"军帽上闪亮的红星,是红军的象征;红星给了黑暗中的穷苦老百姓以希望,让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红星,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苏区采访红军,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星,所以才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苑》2020,(2):44-44
背景介绍1934年1月15日,红军总政治部主编的《红星画报》第1期刊载漫画《归队运动的热烈,开小差是最可耻的》。画面是两个儿童与一位开小差的红军士兵的对话,高个子女孩说:"开小差回来呀,你要赶快归队去。"小个子女孩说:"开小差,真不要脸!"开小差士兵举手宣誓道:"归队去!"  相似文献   

13.
中革军委创办发行的最早军报是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发行的《红星》报。《红星》报出版发行期间,充分发挥军报服务于红军建设的作用,对红军的重要军事作战、思想政治建设、部队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指导、舆论引导、宣传报道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评介刘统1935年10月,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1936年初,陈云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上发表《英勇的西征》一文,介绍了红军长征的部分情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7年撰写的《红星...  相似文献   

15.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16.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京途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文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印着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  相似文献   

17.
走近福建省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广场暨红军长征纪念雕塑,走近这方神圣的土地,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静静地站立在宽阔的广场上,任思绪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时空隧道,倾听半个世纪前那红军战士的声声呼号。我犹如看到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胜利和共和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看到一颗颗红星在时代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党史纵览》2006,(10):27-28
《红星》报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红军长征后,在敌人前堵后截的险恶环境里,《红星》报仍坚持不定期出版,手刻蜡纸油印,先后由邓小平、陆定一担任主编.  相似文献   

19.
正长征途中,在随时承受战斗、疾病、饥饿、严寒等人类生存极限的同时,红军将士也主动记录自己亲历的这一伟大事件。《红星》报对长征的原始反映《红星》报作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途中的惟一报纸,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记载了许多关于长征的重大历史事实,是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之友》2023,(4):56-57
<正>毛泽东经典著作中有个“老三篇”,分别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其中有一篇是他在一个普通战士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这个人,就是张思德,小名“谷娃子”,四川仪陇人。当年,红四方面军路过他的家时,他毅然加入红军。红军过草地时,因为粮食短缺,战士们不得不寻找一些野草充饥。为了帮战友分辨野草是否有毒,张思德总是抢先尝试。为此,他遭了不少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