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德关系在中国对欧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相当于中国同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而且是中国从欧洲进口技术产品最多的国家。德国在华投资在欧洲国家中也名列前茅。中国一贯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谋求统一的愿望,而联邦政府从阿登纳时代起就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是中德关系  相似文献   

2.
德国驻上海工商代表处是德国经济界在华设立的第一个正式代表机构。代表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帮助中德企业进入双方市场。从1994年10月至今,代表处运作一年有余,为中德企业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服务。为了让中德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更好地了解该代表处并利用其提供的服务,本刊记者专程访问了德国驻上海工商代表处首席代表葛礼慕博士,请他就代表处的任务与职能以及中德贸易与投资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3.
周海霞 《德国研究》2009,24(1):45-51
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德媒体对话”上,中德双方就德国媒体涉华报道是否客观公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没有达成共识性结果。笔者认为中德两国在国家文化、媒体文化和个体三个层面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文化在定义媒体世界的客观公正上的不一样,这场争论必然无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上升到跨文化层面。但这一学术性理想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更并非短期内可实现的。中方至少可向德方传递这样的信息:德国媒体塑造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客观结果是导致中国国家利益受损。  相似文献   

4.
对发展中德经济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青 《德国研究》2004,19(4):13-19
2004年中德经济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市场.在未来双边经济关系中,双方应该将合作领域扩大到政策合作.其中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咨询以及世界经济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5.
庞文薇 《德国研究》2004,19(1):63-69
改革开放以来,德国企业到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数量始终保持增长势头,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影响.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中,多数都采取了组建合资经营企业的形式,其中当数德国大众集团在华建立合资企业的项目最著名.本文即按时间顺序,结合各个阶段中国和德国的经济投资发展状况,论述德国大众在华组建合资企业的战略步骤.并试图通过对德国大众在华建立合资企业的战略分析,引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使读者进一步对中德乃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2月2日至3日,"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德学院联合主办,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与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分别致辞。江波在致辞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交流的悠久传统与现况,并指出在十九大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  相似文献   

7.
正9月28日,以"德国大选后的中德关系"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德论坛"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原同济副校长董琦致开幕辞。董琦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的关系目前正处于中德建交45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德国大选后,无论是哪个政府上台,全球经  相似文献   

8.
长期、有力地促进中德两国的贸易交往———德国驻外商会、德国工商代表处亚太非洲地区会议综述[德]葛礼慕来自亚洲、澳洲和非洲三大洲的德国驻外商会、德国工商代表处地区大会于1997年5月中旬在上海举行。地区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每次在一个不同的国家。内部性的...  相似文献   

9.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7,22(2):4-12
上海德文医工学堂在德国人筹建和主办的10年中,其德国专科学校的制度已形成并逐步完善.1917年中国人接办后,学校的德国传统历尽曲折得以延续.本文试图从中德关系及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中德官方与民间的努力、办学者对学校办学方针的认识、德国教师的参与等几方面,分析这一发展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周建明 《德国研究》2005,20(1):45-50
近代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后者则以生活资料为主.反映出中德贸易中进口商品对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则基本相似,都是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总的商品结构历年基本上没发生变化,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缓慢,制成品生产、出口未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