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简论我国偷税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偷税犯罪的立法缺陷表现在 :处延界定不严密 ,尤其是实施数额与比例的双重标准 ,导致罪刑不相适应 ;对偷税犯罪的手段规定不科学 ;偷税罪的刑罚较逃税罪轻。应采用单一制计税额的定罪标准 ,同时提高逃税罪的起刑数额。  相似文献   

2.
以偷税罪犯罪构成要件为核心进行调查取证是偷税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基本思路。刑法有关偷税罪在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的规定存在诸多立法缺陷与理论争议。侦查实践中,应当正确理解与把握既有法律并以之指导调查取证工作。相关立法与理论困惑尚待刑法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 2 0 1条对偷税罪的规定采用了“比例十数额型”的量化立法模式。这种立法模式存在严重缺陷。要填补这一立法空白 ,改善偷税罪量化立法模式的严重缺陷 ,唯一的办法就是完全抛弃这种“比例十数额型”的量化立法模式 ,并统一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的定罪量刑标准。只有这样 ,才足以避免这一量化立法模式存在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4.
一、偷税罪的立法缺陷我国刑法对偷税罪的立法规定,基本上适应了我国惩治偷税犯罪的需要,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一)采取列举式的立法方式,只规定几种偷税犯罪手段,会形成对偷税行为无法认定的“真空地带”我国刑法对偷税罪的行为手段采用了完全式列举方式,这种完全  相似文献   

5.
偷税罪是我国税收犯罪中最常见的犯罪,此类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我国刑法对偷税罪犯罪构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要认真分析偷税罪的犯罪构成,把握偷税罪的主客观要件,并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案件作出正确的认定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刑法对偷税罪成立标准的规定存在着重大的立法漏洞,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存在着直接修改立法的瑕疵,在立法修改前,应对立法漏洞造成的错误在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设法弥补,将能纳入目前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偷税行为按照犯罪处理.  相似文献   

7.
税收刑事立法比较与我国税收刑事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各国税收刑事立法进行比较和对我国现行税收刑事立法缺陷评析的基础上 ,我国的税收刑事立法应进行如下完善 :取消偷税罪的列举式和数额加比例式的立法方式 ,采取列举加概括式和单独数额式的立法方式 ;增设抗税罪的单位犯罪 ;增设税务代理人偷税犯罪 ;对于发票犯罪 ,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来构建法条 ,以压缩罪名。  相似文献   

8.
偷税罪是一种严重破坏和扰乱国家正常税收管理秩序的行为,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201条对偷税罪作了既符合实际,又体现偷税罪主要内涵的表述。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偷税犯罪首先应正确区分偷税罪与偷税行为的区别;其次要正确把握偷税罪主体;第三要解决好偷税罪的共同犯罪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7年我国刑法典颁布实施,关于偷税罪立法的许多问题在学界就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虽然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偷税罪的司法解释弥补了立法上许多缺陷,但还有许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在理论上依然争议激烈.因此,有必要对偷税罪的立法改进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中的偷税罪采用了比例加数额的双重定罪标准。对此标准学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取消论甚嚣尘上。不可否认,法定的双重定罪标准有一定的缺陷,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采用双重定罪标准的障碍。偷税罪双重定罪标准比单纯数额标准更能体现刑法的公正性。双重定罪标准能反映偷税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和偷税行为的客观危害程度,在体现公正的同时兼顾了效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对于偷税现象的有力防范已迫在眉睫。在经济形势发生改变时 ,法律的相关领域的调整也势在必行。首先从立法入手 ,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 ,第三是完善执法环境 ,培养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分则罪状是以一人犯罪既遂模式加以规定的。在数额犯中,"数额"不是界分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尺,也不是数额犯刑罚发动的内在动因,"数额"是数额犯犯罪构成要件中量的规格,是一种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在犯罪成立层面起到区分罪与非罪的作用。数额犯存在未遂的犯罪停止形态,这并非是由"数额"本身所规定,而是由刑法总则中关于未遂犯罪的一般规定以及《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的"但书"规定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交易税种从理论上包括所得税、行为税、印花税等几大类,但实际操作上只有印花税一种,税种单一,税制不完备,已严重地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新世纪证券市场"规范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在适当时机推行证券税制改革,是证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关心并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域外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设置有"遗弃罪"、"不救助罪"、"交通肇事逃逸罪"等不同罪名,理论界有在我国刑法中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逃避交通肇事责任罪"、增设"特殊遗弃罪"、设置"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之不同建议。文章提出的完善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立法构想,主要涉及到对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修改和增加规范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新条款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从经侦实践看,涉税犯罪案件中的“中间人”犯罪日益突出,严重危害税收征管秩序,已成为当前打击涉税犯罪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该类犯罪的成员一般分为三大类,并存在依托当地特色市场、呈现专业化与职业化趋势、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业主和个体经营户较多、流窜作案和向快捷安全、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网络、手机短信等销售方向发展等特点,作案手段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环节有自身的规律。只有突破“中间人”环节,才能更好地整体打击涉税犯罪。  相似文献   

16.
从利于开展侦查活动的角度出发,把时间划分为作案时间与"非作案时间".随着侦查与反侦查较量的激烈,侦查一方正在或已经面临"场内信息反映已日渐减少"这一现实挑战,即使是流窜犯罪,其现场信息导向价值也呈弱化走势.侦查主体应当改变"重场内轻场外"的现象,针对"非作案时间"环节具有的相对性、限定性、真实性特点,围绕"吃、住、行、销、乐"诸方面,从流出环节查"行踪",从流入环节查"住宿",从交流环节查"通话",切实突显"非作案时间"环节的价值,确保侦查活动的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17.
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有特定的犯罪动机,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成为侦查破案的关键。比如雇凶伤害这类特殊刑事案,认定直接凶犯比较困难,因此更加依赖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民工“自救式犯罪”是指当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是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正当的权利或权益,是一种具有非法维权性质的行为。农民工犯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相对人确定的犯罪,即犯罪对象为实施先行主动攻击的单位或人,主要是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其犯罪的主要诱因在于客观。二为相对人的不确定的犯罪,即犯罪对象为一般公民,此类犯罪的主要诱因在于主观。农民工“自救式犯罪”为相对人确定的犯罪,即属于第一种表现形式。据统计,“自救式犯罪”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自救式犯罪”的内容没有完全排它性的界定,主要是财产犯罪,杀伤犯罪、经济犯罪等。  相似文献   

19.
合同诈骗罪作为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犯罪,在所有的诈骗犯罪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热点和难点.对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合同诈骗罪中担保刑事责任之厘清等疑难问题作深入探讨,有助于实践中准确对此罪的把握和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