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2.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3.
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传媒所鼓噪的“阿拉伯民主之春”舆论的密切配合下,美国政府不断拨快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进度表,却被意外的“民主后果”拖入被动与尴尬的境地;在强力改造中东以根除恐怖主义的过程中,美国虽遵循其基本民主程序,且按照美国式规则致力于伊拉克重建与巴以和谈,但伊拉克、巴勒斯坦却成了中东最大的两个“火药库”。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劫持民主”的方式最终成为“布什主义”的嘲弄者与终结者;尽管怀疑并排斥美国改造中东的动机与方式,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反对美国却不拒纳民主。不过,其追求民主的过程还是演变成了与美国的中东利益不断抗争的过程,并跃升为捍卫伊斯兰文化尊严与阿拉伯民族利益之举;继续探索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阿拉伯式民主,才是中东民主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传媒所鼓噪的“阿拉伯民主之春”舆论的密切配合下,美国政府不断拨快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进度表,却被意外的“民主后果”拖入被动与尴尬的境地;在强力改造中东以根除恐怖主义的过程中,美国虽遵循其基本民主程序,且按照美国式规则致力于伊拉克重建与巴以和谈,但伊拉克、巴勒斯坦却成了中东最大的两个“火药库”。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劫持民主”的方式最终成为“布什主义”的嘲弄者与终结者;尽管怀疑并排斥美国改造中东的动机与方式,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反对美国却不拒纳民主。不过,其追求民主的过程还是演变成了与美国的中东利益不断抗争的过程,并跃升为捍卫伊斯兰文化尊严与阿拉伯民族利益之举;继续探索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阿拉伯式民主,才是中东民主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5.
“伊扎布特”(HizbutTahrir)是一个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组织,1953年成立于耶路撒冷,在世界50多个国家建有分支机构。在阿拉伯语中,HizbutTahrir意为“解放党”。国内部分学者将其直译为“伊斯兰解放党“,本文采用其音译“伊扎布特”。该组织宣称是一个政党,以伊斯兰作为其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频繁。现将那里的主要伊斯兰极端组织及其活动情况介绍如下: 一、巴勒斯坦 1、哈马斯(Islamic Rsistance Movement——Hamas)历史。哈马斯是阿拉伯语“伊斯兰  相似文献   

7.
2011年以来,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对埃及和突尼斯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该运动产生的各种研究议题中,参与过此次运动的民众对于该运动的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为视角对此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革命者的失望”这一变量反映了“革命联盟”在胜利后的分裂进程,是转型阶段中各种政治力量权力斗争、经济冲突与理念冲突的体现。以上三种类型的冲突可操作化为民主支持度、经济地位和政治伊斯兰等三个变量,并根据“阿拉伯民主晴雨表”的数据,对以上变量与“革命者的失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都出现了先前运动参与者对此运动发展的失望问题,不过,具体影响失望的变量在两国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民主支持度对参与者的失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经济地位上,突尼斯呈现出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埃及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在政治伊斯兰问题上,作者创新性地将政治伊斯兰分成政策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和政权伊斯兰等三个维度,并且发现三个维度的政治伊斯兰在埃及和突尼斯两国呈现的影响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兰与“革命者失望”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8.
肖凌 《西亚非洲》2012,(5):118-131
"知"与"行"或者说"认识"与"实践"问题是阿拉伯当代文化与思想界十分受关注的问题,哈桑.哈乃斐作为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就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行先于知"的思想主张,并充分挖掘了该思想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深层渊源,力图在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推崇重实践、绝空谈的务实精神,并推动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在整体上实现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促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直把1967年战争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分水岭,认为伊斯兰主义是穆斯林世界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外来思想的实践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对于伊斯兰的回归,因而是伊斯兰对于民族主义的否定,甚至是反民族主义的。本文认为,在中东政治生活中,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又甚至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民族主义有六个主要特点第一,从思想特征和政治实践上看属于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第二,关于“阿拉伯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第三,其主要和共同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而在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政策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四,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地区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合作因此受到妨碍;第五,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和泛伊斯兰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复杂关系;第六,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在目标上的多元化与经济合作的迟缓.  相似文献   

11.
王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138-156
作为“远敌”的西方世界和“近敌”的伊斯兰世界“叛教者政府”,哪一个才是优先打击目标,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们论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远敌”和“近敌”的排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战略实践。以“远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往往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世界的人员和利益作为袭击重点,同时努力向西方世界内部渗透,伺机发动大规模的暴恐袭击,挫败“异教徒”在伊斯兰世界的势力,促使穆斯林“觉醒”,进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国”;而以“近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则将所在国的政权和领导人视为“叛教者”,其优先的战略目标是对所在国或者周边地区发动暴恐袭击,通过暴力活动制造混乱进而夺取政治权力,建立“伊斯兰国家”。不同伊斯兰极端组织在“远敌”和“近敌”优先次序上的实践,源于不同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治逻辑,因此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远敌”和“近敌”战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政治逻辑,为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及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宗教性、整体性、地方性构成了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点,并对近代以来的阿拉伯政治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性在伊斯兰改革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都得到了体现.在伊斯兰改革主义中体现为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混合;在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体现为以宗教认同否定民族认同,但两者的政治主张又有所不同.整体性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基础.强调民族认同高于宗教认同,对伊斯兰教既排斥限制,又加以整合与利用,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典型特征.地方性特征构成了地方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基础,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以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民族认同,排斥和贬低泛宗教认同,并奉行反对政教合一的世俗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法渊源的整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文化在最终形成体系的过程中,始终以伊斯兰原则与精神为价值取向和指导方针,并以兼容并蓄、广泛继承的开放态度把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腊等东西方古典文化融为一体,以伊斯兰文化的形式出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伊斯兰法渊源作为筛选净化、整合定型机制,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绵延千余年,保持纯洁性、主体性、独特性不变的根本原因和成为独立形态的基本要素。如若不是伊斯兰法学家从《古兰经》、“圣训”中创制演绎出的伊斯兰法渊源,伊斯兰文化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世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2亿多阿拉伯人分布在中亚和北非的20多个国家里。 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伊斯兰教是正式的宗教或国教,《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它制定了伊斯兰的信条以及关于礼拜、斋戒、朝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拥有2.1亿穆斯林,是世界上除阿拉伯世界以外的穆斯林人口占最多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据统计有1.6亿穆斯林。菲律宾的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多,有500万人。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大约有一千四百万左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有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印度尼西亚的主要伊斯兰教组织有14个,其中“泛伊斯兰国家”、“阿拉苏纳圣战军”、“自由亚齐独立运动组织”、“伊斯兰解放党”和“维护伊斯兰战士组织”是主要的极端主义组织。  相似文献   

16.
公元7、8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东南亚海岸,逊尼派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开来,并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目前东南亚10国都有穆斯林族群,其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主体族群,在其他国家均为少数族群。随着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及8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中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在阿富汗开始立足,对“伊斯兰认同”及其价值观的重新认知与肯定浪潮波及东南亚,于是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宗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增多,伊斯兰书刊、报纸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伊斯兰势力不断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更是发  相似文献   

17.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力量担心执政的伊斯兰温和力量,坐稳江山后原形毕露,实行政教合一,建立神权统治,因而利用经济形势未有好转的机会和民众的不满,采取非常手段推翻了宗教力量政权.但是,这难以解决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问题,况且极端势力会利用混乱局面扩大影响,从而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教俗力量间需要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军方为核心的世俗力量要尊重选举结果,改变以武力推翻民选政府的过时做法.宗教力量执政后则应该严格按照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政教分离的原则来制定宪法,放弃任何通过伊斯兰法来治理社会的意图,摒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政策.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8.
史纪合 《西亚非洲》2006,8(4):11-15
历史上,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基督教徒长期处于“受保护人”的地位,但他们仍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他们引进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复兴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后,阿拉伯基督教徒首次获得了平等的公民地位。他们积极投身于新生的阿拉伯国家社会建设,并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发展。鉴于阿拉伯基督教徒的特殊身份,国际社会对他们寄予厚望,期望他们能够在基督教-伊斯兰教、阿拉伯-西方文明对话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之春”本是阿拉伯世界的巨变与动荡,但后续演变中伊朗却屡屡“抢镜”.无论是叙利亚内战,还是打击“伊斯兰国”,抑或是卡塔尔断交危机,伊朗的身影反复出现.对于伊朗的行为,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美国特朗普政府认为伊朗是地区稳定的破坏者.2017年4月19日,美国防长马蒂斯称,“在中东,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伊朗”,“必须遏制伊朗按照真主党模式再造亲伊武装”.④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文化是阿拉伯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文化只是阿拉伯文化流变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阿拉伯地区政治生态先后经历了民族国家构建、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最近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在此期间诸多政治思潮、宗教主义与文化观念融入到阿拉伯国家,深入到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阿拉伯国家政治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由于阿拉伯世界特殊的宗教地域特色,导致其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阿拉伯民族性与伊斯兰宗教性,二者的此消彼长则是阿拉伯政治文化最鲜明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