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2.
今年45岁的牟才年,1992年从内地来农十师一八八团一连投奔亲戚,依靠亲戚在连队种植土地.当时为了养家糊口,他拼命在地里出大力气,由于没有经验,到了年底,出了不少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连续几年中,他不断向连队有经验的职工请教,向有经验的亲戚学习,还积极参加团场和连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不断充实自己.种植实践中,有时候为了一棵得病的农作物,他会把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到地里为其指导.1996年4月,他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兵团职工.经过几年的磨练,他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收入年年递增.  相似文献   

3.
肖德君是二师三十团一连的普通职工,承包土地104亩,年年单产居连队前列,能吃苦,积极完成连队交给的各项工作,受到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留给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张江华是一位身高只有1.6米,身材瘦小的男人。1992年春天从河南老家来到农四师七十团九连打工,他每天帮助连队的职工们间苗、除草等,每天的工钱也只有8元。当时该连有许多职工因为种地亏损,纷纷将土地退还给连队。他看到团场连队的土地面积大,犁地、播种、中耕等主要的农活都是靠机械化作业,要比自己在老家种上几亩地,靠人拉肩扛省力得多。他就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连队职工不愿种的地。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48岁的唐百征是十二师二二二团一连的一名职工,1995年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连队的种植大户,他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制种600余亩,购买了两台大马力机车,既从事土地种植又为连队提供农机服务,每年收入都达30余万元,是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唐百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他作为连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12日,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四师六十二团六连治安员方文军从播种的田间急唤到连队综治工作服务站,一起家庭离婚牵扯的经济纠纷急需他进行调解处理,否则,将成为连队重点的上访事件。方文军,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军垦后代,1987年初中毕业后,他在连队承包土地,由于一直热心于连队的群众工作,2000年被聘为连队的治安  相似文献   

7.
<正>在三师四十五团十三连,有一个职工叫张波,他在连队承包了1600亩土地。2016年很多职工都减少了棉花种植规模,连队又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连队领导找到张波,他二话没说就接管了800亩的弃耕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底气从哪里来?张波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兵团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农机推广应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是兵团党委的好政策让他涨了胆,有了充足的底气。15年来,他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100余吨,承包连队  相似文献   

8.
正20年前,为了生计,24岁的陈小明怀着种地养家的生活愿望,带着新婚妻子张菊兰从甘肃老家来到兵团,慕名走进了十师一八三团十二连,连队平坦宽阔,阡陌纵横的土地坚定了他的选择,这个举目无亲的青年汉子从此与兵团连队结缘,一待就是20年。20年里,他从一个普通的职工,成长为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从一个致富能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一名共产党员,成长为一位备受职工信赖的连队干部。20年里,他秉持勤劳耿  相似文献   

9.
他是名承包土地的连队职工,吃苦能干;他12年如一日细心地照看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他成了连队职工群众争相学习的楷模,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是七师一二四团三连职工钟振祥。今年48岁的钟振祥,由于长期操劳,显得比常人苍老了许多。夫妻俩曾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俩人是从小学上到初中  相似文献   

10.
抢“爹”     
腊月二十八晚上,赵清和妻子商量,准备把住在团场连队40多年的老爹“抢”回城里,过一个合家欢乐的幸福年。赵清是老军垦的子女,在农场长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教育局工作已经8年了。他的老父亲退休后,一直跟着小弟赵衡住在团场的偏远连队。他割舍不了对土地40多年的眷恋之情,无论住在城里的赵清怎么劝说,他都不肯离开连队半步。无奈,赵清借口请他和妈妈去帮着带孩子,多次邀请,都被他推辞了。他把老伴“赶”到了城里,给儿子看孩子。他把连队照顾的危房改造名额让给别人,自己仍住在低矮的平房里。白天帮着小儿子  相似文献   

11.
《兵团工运》2020,(1):19-19
回忆起在连队承包土地的年年岁岁、点点滴滴,后斌忠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1992年年初,后斌忠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着妻子、儿女走出山沟,来到新疆。走进了兵团的怀抱,来到了六师一○五团六连。刚到连队,住的是地窝子,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内心非常地凄凉。  相似文献   

12.
今年60岁的巴拉哈提是农四师七十一团一连的哈萨克族职工。10年前由于不善种植土地,年年种地,年年挂账,成为连队的挂账大户,家里除了土屋内一个大炕外,一贫如洗,生活上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看着5个上学的孩子黄皮寡瘦,破衣烂衫,巴拉哈提总是偷偷地抹眼泪。该连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摘掉巴拉哈提的贫困帽子,该连从养殖上进行帮扶,一次性扶贫10只母羊,并为他提供养殖场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12日,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四师六十二团六连治安员方文军从播种的田间急唤到连队综治工作服务站,一起家庭离婚牵扯的经济纠纷急需方文军进行调解处理,否则,将成为连队重点的上访事件。方文军,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军垦后代,1987年初中毕业后,他在连队承包土地,由于一直热心于连队的群众工作,2000年被聘为连队的治安员,2006年在工作之余,他刻苦学习,取得设施农业大专学历。2009年7月由于工作突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之中,方文军最喜欢的歌是  相似文献   

14.
<正>提起二师二十七团五连王国军、郭彩霞夫妻,大家都会由衷地称赞他们夫妻勤劳、能干,齐心,家庭和睦。1995年,20岁的甘肃小伙王国军来到了五连,初来乍到的陌生和拮据的生活没有使王国军退缩,当年底,王国军就向连队申请承包土地。1996年,连队党支部同意王国军承包30亩土地,让他心慰的是,在  相似文献   

15.
59岁的杨斗志是农四师六十二团一连的老职工。自来到一连他就一直承包连队的32亩瘠薄地,就像变魔术,杨斗志自从种植管理这块地后,几乎是年年丰收,年年赢利,1997年至今9年间,他靠这块地交售籽棉90吨。2005年,他的棉花总产达12.3吨,单产籽棉380公斤以上,纯收入达3万多元。“土地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杨斗志笑着说,“我种地有2个诀窍,一个是舍得投入。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一点不假。这9年来,每年冬闲,我就到处积肥,掏钱买肥料,每年都要往地里运几车牛羊粪,和油渣、棉籽壳一起上到地里,改良了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6.
漫漫致富路     
今年36岁的王兰华是农二师二十七团五连的一名承包职工。他承包了20亩地,又是一个大田班长。由于他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又是个家属,家中兄弟姐妹5个,排行老三的他14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给别人放羊、打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他放一年羊,别人给他两只羊作为一年的工钱,依靠放羊和打工挣来的钱减轻过重的家庭负担。1994年元旦结婚后,王兰华夫妇开始参加连队的土地承包。由于连队土地紧张,加上没有种地经验,承包了20亩地种甜菜,当年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领到钱后,他立即买了10只羊,从此走上了种养结合的道路。王兰华虽然文化不高,但他特别爱学习、好钻研,经常买科技书刊和科技光碟,认真学习,并用于自己的种植和养殖实践。每年连队办的科技之冬他总是一天不漏地认真听、用心记。  相似文献   

17.
<正>36岁的马国彦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2008年新转正的一名普通新职工,多年来,他利用科技之冬和自学的知识不断给自身充电,从一个打工者转变成为一个高级农艺工。他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勤劳苦干使自己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马国彦在连队除了承包30亩土地外,2005年还利用团工会小额贴息贷款在连队集中连片的条田里修建了两座总面积为3.1亩的育苗大棚,为连队职工、周边乡镇农民提供番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60年代初,他出生在肖尔布拉克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了四师七十二团的一员,父亲稍加思索,说道:"这孩子就叫建新吧!就让他为建设新中国尽点力吧!"就这样,他有了自己的名字:李建新。1982年,李建新高中毕业,组织安排他到连队工作。在连队,李建新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后来,团场选派职工去参加专  相似文献   

19.
2020年6月,22岁的王振远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繁华大都市工作的机会,考入新疆兵团的选调生,录用为公务员,成为兵团首批29名选调生中唯一一名服务基层的公务员,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第一师阿拉尔市,担任二团七连党支部副书记。守初心:扎根基层服务连队令人羡慕的城市工作不要,偏偏回到团场连队与职工、土地打交道,这到底图个啥?  相似文献   

20.
我叫汪涣新,原是农五师八十八团的重点扶贫户。可今天,当我从会计手中接过1.7万元的兑现款时,泪水模糊了双眼,钱是在连队的“严逼”下才获得的。 今年年初,为改变我家的窘境,连队鼓励我承包土地,并保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签下了一份承包合同。 播种后气温偏低,出现了烂种现象。在连队的帮助下,虽然两次补种,但苗株数只达到每亩1.1万株,比团里平均亩株数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