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长江奔腾,昆仑巍峨。共产党领导的崭新国家,处处盛开社会主义花朵。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中国,沸腾的山河,前进浪潮,波澜壮阔。新长征步伐无比坚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中国,不屈的山河,巍然屹立,气势磅礴。英雄的人民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消灭一切侵略者。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任红举 @贺东久 @朱南溪~~  相似文献   

2.
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每一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翁淮南  张少义  陈方  冯静  王慧 《党建》2013,(2):12-18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本期请10位干部群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从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跨度、中国温度、中国厚度、中国硬度、中国风度、中国力度十个角度,畅谈如何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全人类的社会主义之梦在中国的体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引导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指导思想;由历史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中国梦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引导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指导思想;由历史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4,1(8):20-21
新实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实学又高于中国古代实学 ,是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新实学适应中国现时代建设实践和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新实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当代中国建设实践哲学化的产物。关注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建设中国的新实学 ,新实学就一定能在中国建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就是让国际社会更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国际化,是向世界正确介绍中国,提升中国理论软实力,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平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8.
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向中国文化学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等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指导实践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9.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创造出来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中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分别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层面的概念,这些界定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大体上要经历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期和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中国文化和实现转换者,三者的相互作用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试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朱建田 《世纪桥》2010,(5):18-20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模式在全球化大潮中凸显出中国特色,在与世界其他模式的比较中凸显出世界意义。中国模式以其自身的开放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用性而保持着强大生命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不会输出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左祥云 《学习月刊》2010,(21):43-4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势力对中国一直有唱衰与捧杀两种论调相辅进行.发展到现在.唱衰论与捧杀论有种种实同而形不同的变体。“唱衰”中国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沦、中国强硬论等等。捧杀中国论则有,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必胜论、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息息相关。中国文化获得创新和发展,永葆其持久生命力和自信的根基与底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中国文化重拾自信,不断走向辉煌。重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任剑涛 《探索》2023,(5):1-1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是在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的交互角度中获得定位的。从中国之为中国、中国的现代化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独异性在中国场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历程来看,无论是先发现代化国家还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都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或共性,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化因素的突显与导引越发呈现各自的独异性特征。独异性不同于特殊性,更强调现代化的独有特质,成为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归纳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一个本质要求,共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但这五个方面性的特征和一个集中化的论断(本质要求),也不是在同一程度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背后的独异性特点。相对而言,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尤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国情的独异性相联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具有独异性特点的现代化,需要在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中对之进行准确理解,以便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独一无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实际”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特征是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实现需要借助民族形式。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最终实现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韩德强 《探索》2006,(6):177-180
有论者改变“中国企业”的定义: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只要服从中国法律,就是中国企业。所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这样的推论是荒唐的。血汗工厂不是中国的成功之路。中国的经济安全到了建国以来很危险的时期。中国至少拥有部分头脑和心脏产业,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安全有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相似文献   

20.
韩振峰 《唯实》2007,39(10):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