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涯情深     
<正>到新疆后第四个年头,我结婚成家,决定携妻回乡探望父母。父亲接到消息十分欢喜,不时来信询问返程安排。我知道,离开故乡这些年,父亲早想幺儿了。一路辗转。大年三十的傍晚,我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湖南老家。刚下汽车,在老屋前的土坡上,一个身影瞬间闯入了我的眼帘——那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2.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3.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4.
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一个容易使人产生怀念的日子。一到中秋,我就会更加怀念远在天国的父母,免不了心里又生出淡淡的哀伤;同时,也怀念父亲为我们兄妹制作的"爱心牌"月饼。虽然父亲离开我已有19个年头了,但他自制的那种至今想起满口生津的月饼,让人回味无穷。小时候,我家人多劳力少,一家7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做家务,还一直吃药,再加上父亲还要给老家的奶奶寄生活费。那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缝纫机是1982年冬季买的,准确地说,是由一头大肥猪换来的。记得买缝纫机的前一天,在中学教书的父亲匆匆赶回家。兴奋地说:"商店的缝纫机到货了,只有7台。我跟小朱(父亲教过的学生)说好了,他答应给咱们家留一台,但明天必须交钱拉货。"时间紧,钱无着落,父母决定把喂了一年的大肥猪上交国营收购站,筹钱买缝纫机。  相似文献   

6.
廖玉  金戈 《党史文汇》2008,(2):59-62
薄一波伯伯在草岚子监狱中已是我们的父亲廖鲁言的领导,后来在山西太原接办牺盟会、创建新军时又成为我们父母的领导."文革"中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我们的父亲又跟薄伯伯一起蒙难.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文革"后薄伯伯对我们的妈妈陶桓馥及我们全家多方关照.  相似文献   

7.
2013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也是父亲张启仁诞辰100周年,美院举办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父亲逝世30年了,他越走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革命者大都离我们而去,知道父亲的人越来越少,了解父亲的人就更少了。我写文章回忆父亲,是为了纪念他们那一代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战士。父亲生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整整20年,他两次被任命为副院长,第一次是在1963年,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央美院,有父亲青年学生时代的老师王森然大  相似文献   

8.
老师教我们时还系着辫子,年少得不知如何驾驭学生的顽皮,一生起我们的气来,就在讲台上哭鼻子。那时,我们不知道后来会后悔,就像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变严厉,直到我们中有人也做了老师,才在回记中充满感激。可一切都无法弥补,老师依旧在我们的祝福中老去,老得眼镜爬上了她的鼻粱,老得粉笔不再听她的支使。老师上最后一节课时,教室的黑板突然刺入,使所有的目光都不敢碰,一碰就会刺出泪来。没有流泪的是我们,是她那在四面八方做了父母的学生,只有在得知她已去世的那一刹那,才像失去了亲人一般疼痛父亲家和学校之间刚好两里,父亲…  相似文献   

9.
缅怀父亲     
正清明时节,对父亲的思念更加强烈。为缅怀父亲,拙笔写此文,以志永怀念。2015年3月3日11点,从丰都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除夕夜父亲还与我们谈笑风生,没想到,分手仅一周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没能为父亲送终,让我追悔莫及。我跪在父亲的灵柩旁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一年来,我时常想起父亲,一幕幕往事如电影般在头脑中浮现。父亲生于1932年4月,我们全家9口共同生活在一间土墙屋里,全靠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挣工分来养活我们7姊妹。因人多劳力少,  相似文献   

10.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都说养儿能防老……"崔京浩的一曲《父亲》唱哭无数家庭和儿女,也唱出了无数儿女对父母的思念,唱出了无数儿女感恩父母的心声。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父亲响应党的"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号召,转业进疆,成为一名开发建设新疆的拓荒者。当过班长,干过排  相似文献   

11.
徐锡广 《当代贵州》2014,(20):20-20
正作为领导干部,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发展,就会本领恐慌,就无法正确高效地领而导之。年少家贫,难得有好书读。好在父母都重视读书。父亲是50年代的初中生,修过铁路,后来做过村支书,在农村算是有见识有文化的人了。母亲亦崇尚读书,常常说"世上只有读书高。"我读书始于五岁。一天晚上父亲教二哥背诵王维的《画》:"远看  相似文献   

12.
爱心架彩桥     
我叫王士霞,是靖宇县蒙江乡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没有文化,身体又不太好,只能靠种地、养点畜禽维持生计。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我就知道帮助父母干些零活了。春天,我天天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卖, 还要采一大筐喂猪和鹅鸭的野菜。贫困的生活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在劳动中学会勤奋,替父母分忧。该上学了,父母拿出靠采野菜挣得的一点钱,把我送进了学校。父亲把一卷  相似文献   

13.
<正>小时候,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为了这句话,父亲这辈子没少吃苦头。记得那是1979年,父母带着我和妹妹回老家探亲,那是父母从四川来新疆14年后第一次探亲。在出发前一天晚上,连队的一个职工来到我家,托父亲把他老婆一块带回四川去,说是回老家治病。这个职工的老婆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母亲当时很为难刚  相似文献   

14.
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王阳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留下了重要记录的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阳明的少年时代却并没有让他的状元父亲省心。如果生活在今天,王阳明很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少年""熊孩子",即便在成年后,他的学术思想也与其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这位曾经的"叛逆少年"终成杰出父亲的骄傲。少年王阳明的故事,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带给今天的父母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父母"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大多数朋友几乎是脱口而出:当然是父母。这令人欣慰,尤其是在我们刚过完了5月的母亲节、6月的父亲节后。这曾经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哲学与道德、革命与改良、暴力与非暴力的问题,也是让加缪与萨特最终决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继焦 《党建》2014,(4):42-43
正我是焦家的"老七",名叫张继焦。我和焦裕禄的故事有五十年了。一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父亲叫张传德。1962年春天,兰考灾荒严重,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我的父母就扒火车前往江苏徐州。当年5月,我出生在逃荒要饭的途中,是父亲用割草的镰刀为我割断的脐带。为了铭记这段辛酸的经历,父亲给我起名叫"张徐州"。  相似文献   

17.
《江淮》2007,(7)
父母从乡下来,拎着一个帆布袋。一进门。父亲就说:"听说你们要买房子,我和你妈专程送钱来了。"母亲从帆布袋里拿出三个纸包:"共三万块。别嫌少,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她边说边打开纸包。第一包都是百元大钞,第二包是50元面额的,第三包有20元的、10元的,还有5元的,厚厚的一叠。  相似文献   

18.
正父辈之爱似我们身上温暖的外衣和贴身的背心,如影随形,丝丝环绕。从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尽孝的幸福,也汲取到了爱的力量。奶奶今年93岁,心智清明,健康和乐。爷爷于2010年才去世,享年91岁。初识我家的人,知道后都说:你家真是好福气,老爷子、老太太如此高寿,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熟悉我家的人都夸老太太真是福气好,儿子仁孝照顾周全,老人安享晚年。而对他人的议论,父亲却很淡然道:照顾好父母,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在父母有生之年,当儿女的能多陪伴一天,多尽孝一刻,就是他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光。父亲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他今年已是  相似文献   

19.
正家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三。父亲是汽车连的一名驾驶员,直到1982年退休,身为一级驾驶员的父亲月工资也只有130多元。母亲是家属,多年在汽车连"五七"排只是阶段性的有工作,收入甚少。"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是母亲常说的口头禅。童年记忆中,我们一家六口的吃穿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台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红灯"牌收音机。在小弟未出生前,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只留下30元用于我和姐姐、哥哥娘儿四个的生活费。由于父亲常  相似文献   

20.
正母亲目不识丁,却是儿子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引路人……父亲和祖父原籍山东省荣成,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逼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