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5年1月1日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结合新《民事诉讼法》、新《行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本文选取了与一般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公益诉讼为主题,以新《环保法》第58条为切入点,采用法律文本分析、立法精神推断、法律体系参照等方法,结合国内外实际与经验,对环境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 《行政与法》2008,(6):101-103
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具有诉讼主体的广泛性、诉讼效果的预防性以及诉讼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我国现行法律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定,不适应环境侵权损害日益严重的现实需要,不利于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因此,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利益关系人、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以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政法论丛》2010,(3):63-7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实现对自然权利维护的有效途径。实现对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原告起诉资格的适当放宽,允许公众为了自然的权利而向法院提起诉讼。鉴于我国环境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我国环境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立法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害具有不同于一般侵害的特点,其救济方式和程序也应有别于一般侵害。我国现行的环境侵害民事诉讼救济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环境民事诉讼进行符合环境侵害特点的改进、实行环境侵害鉴定部门社会化,才能适应环境侵害这一现代社会的新型侵害行为。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均对原告的资格作了规定,但二者的规定是不同的。然而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时,往往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告资格来要求行政案件的原告。致使大量的行政案件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对原告资格字面规定的差异分析,结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指出了行政诉讼原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是否赋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民事)原告人资格,为近年来民事诉讼法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具体案例着手,根据当事人适格理论和诉权理论对此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反垄断法》的生效实施,我国的反垄断民事案件逐渐增多。面对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还缺乏足够的司法应对能力,主要表现为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和司法经验的匮乏。由于反垄断民事诉讼在域外竞争法较为完善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丰富的立法和审判经验,所以借鉴他国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以比较法为视角,借鉴域外立法和实践,并立足我国基本情况,指出阐明标准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宫静 《法制与社会》2011,(35):139-139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会因为发展经济而损害我们的环境,为了杜绝环境破坏的频繁发生,适应环境公共利益的要求,必须扩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与己休戚相关的环境遭遇行政权迫害可以用司法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和我国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完善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芸瑛 《法制与社会》2013,(30):106-107
我国目前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在构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原告资格规定过于笼统或狭窄,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法律规定及环境行政行为的分析,在目前法律框架内进行扩充解释,从而为环境行政行为相对人和相关人在起诉权上提供更多回旋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当今环境纠纷日益增多,而我国诉讼法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不利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进展,因此有必要扩大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本文从我国法律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规定的现状、扩大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及扩大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几点立法建议来谈。  相似文献   

11.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齐树洁 《法学论坛》2007,22(3):47-52
在环境法领域,放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一个普遍趋势.为有效保护民众的环境权益,美国不断扩张环境诉讼原告资格,其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环境法领域,应当尽快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和团体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处理环境纠纷的实践中,虽然各种诉讼外解决环境纠纷的方式纷纷涌现,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及其混合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环境纠纷的特殊性,诉讼作为最后的、最权威的救济途径,在环境纠纷解决中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优势.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诉讼在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微不足道.与我国环境纠纷呈逐年递增趋势相比,环境诉讼并未呈现出相应的增长.为此,有必要通过扩张原告资格、构建公益诉讼、确立团体诉讼等途径,完善环境纠纷诉讼制度,以有效保护民众的环境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典(草案)》将生物识别信息列入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目前,在外国以保护隐私权思路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民事诉讼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类主体与类事由化问题;侵权行为的程序性违法问题;传统案件—诉讼—损害的民事法理逻辑对损害赔偿的限定等问题。充分完善类诉讼制度;解决新兴权利的法律赋权问题;确定程序性违法的损害认定标准以及完善举证责任制度,是保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民事权利诉讼救济充分实现的制度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诉讼主体之一,当法院怀疑当事人存在精神状态异常,考虑到他们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时,可委托鉴定机构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并评定其有无诉讼行为能力,以此来维护精神病人及各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本文结合民事诉讼能力的研究现状,首先阐述其概念,分析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诉讼能力的区别,然后分析其分级方面存在的争议,最后阐述民事诉讼能力应当的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5.
刘超 《政法论丛》2022,(1):86-96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232条规定的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项新增制度.从内在机理审视,惩罚主义理论或功利主义理论均难以为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惩罚"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从规则体系审视,若赋予该制度"惩罚"功能,则错置了侵权责任的保护客体,混同了生态环境保护中私法机制与公法机制,忽视了"环境损害"救济法律机制体...  相似文献   

16.
张卫平 《北方法学》2016,(6):118-125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和重心会因为社会时期或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初创阶段,民事诉讼法治也处于大规模的建构和实践之中。因此,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就应当集中于对民事诉讼制度原理的研究,以适应民事诉讼法治的大量建构和实践的需要。民事诉讼法学的大量研究资源也应当集中投入其中。过去由于受错误司法政策的引导和影响,将有限的学术研究资源投向了与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关系不大的一些领域,从而导致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重心的偏移,也导致了民事诉讼理论研究本身的贫困化。应当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重心回归于民事诉讼法制度原理的探究,真正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治的发展,提升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建国 《河北法学》2005,23(3):121-124
日本的民事诉讼费用包括裁判费用和当事人费用。为了保障公民接近正义,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日本民事诉讼法 中规定了诉讼费用救助条款。原则上,这一救助只涉及裁判费用,救助的效力表现为延缓缴纳裁判费用等诸多方 面。我国目前还未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置诉讼费用救助条款,所以,日本的相关制度对我国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次修改民事诉讼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随着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呼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而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对原告主体资格限定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存在法律障碍;二是部分实体法对原告主体资格作出扩张性规定,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海洋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但程序法规定的缺失,导致诉讼救济渠道不畅、法律保护不力,且存在着法律之间不够协调等问题。但是,基于我国国情,目前立法不宜走得过急,而应先集中解决制约公益诉讼开展的起诉条件问题,即设定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和确定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至于公益诉讼的其他问题,留待以后总结经验后再逐步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9.
朱志晟 《时代法学》2004,2(5):103-109
协议管辖是各国民诉法上一项普遍制度 ,但各国立法都对其附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 ,协议管辖的效力受到当事人选择法院的形式 ,选择内外国法院 ,和协议性质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条件限制和效力入手 ,对协议管辖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协议管辖虽是解决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的一项重要原则 ,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管辖权冲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缨 《政法学刊》2004,21(6):45-4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环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 存在着若干问题和缺陷,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民事救济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社会、经济和环 境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