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婷 《学理论》2012,(26):132-133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张学良在军事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为教育事业而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7,(10)
<正>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张学良执政东北期间创办的综合军事学校,因其当时规模之大、教学设施之先进而独占鳌头,堪称近现代史上东北地区最久,培养军事人才最多的军事教育机构,与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为当时中国四大军官学校,在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3,(7):11-13
张学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l岁。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父亲觉得国民党实在是对不起张学良。他非常欣赏张学良,也非常心疼他,因为他是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主谋者之一。他主要是要抗日,要逼着蒋介石抗日。其实蒋介石还是抗日的,不过张学良总是觉得,蒋介石应该全力以赴来抗日。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Z1)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西安事变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产国际和苏联在西安事变前后对张学良的各种表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的爆发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转折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背负各种不抵抗的骂名驻防于陕西、河南等地,被迫执行"剿共"命令。张学良面对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政最高长官张学良对东北军下达"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6天即占领辽宁省三分之二及吉林省城与铁路沿线城市。笔者从张学良先生晚年的回忆口述史料入手,分析张学良本人对日本政局、东北局势、列强立场、中国时局、东北军自身等五个方面存在的主观误区,力争解析支撑张学良错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2)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因为围绕其一生所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事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而身处事变当中的重要人物张学良的态度、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张学良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泣谏入手,对张学良将军当年处理军阀内战及西安事变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诠释张学良将军谋求国家统一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8.
正1924年直奉战争胜利后,张学良随父亲张作霖统兵驻军北京时,乘军务空闲,喜爱上收藏古玩文物。他去北京琉璃厂古文物商店,不惜花大钱买下中国古今名家画作、法帖、条幅、扇面及古董,留作欣赏把玩。随着收藏物品的增多,张学良在收藏界逐渐名声日起,当代书画名家为迎合他的雅趣,纷纷将其画作、法帖敬送给张学良留存、品鉴。张学良更不惜花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1)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亲身经历了事关中国时局命运的关键时刻。近年来,随着对张学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其相关的大量史料公开,更加丰富了对张学良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张学良口述史,因其特点鲜明、极富感染力与真实性而成为史料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对张学良口述史特点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推动口述史的发展并提升口述史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蒋介石主政台湾时期,祖国大陆方面对张学良过于直白的关怀和赞誉有时会刺痛蒋氏专制政治最敏感的神经,从而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难堪。因此,周恩来曾多次嘱告有关部属,所有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导都要严格掌握分寸,一定要顾及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怀念和关怀却从来没有中止过。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暗中了解张学良的状况。他曾不止一次托请来自台湾的朋友设法保护张学良,并对他们说:“如果张学良将军的生命有个一差二错,我们就不好见面了,不好说话了。”1958年12月,定居美国的宋子文来到香港小住。…  相似文献   

11.
囚禁中的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八十三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从“西安事变”后到今天,已度过了四十八年囚禁生活。本刊发表的《囚禁中的张学良》,只记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大陆被国民党囚禁的内幕。从他过去的囚禁生活,可以想知今天张学良将军在台湾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2.
佳林  举平 《各界》2011,(9):85-86
被囚禁的张学良是怎么到台湾去的?其中的内情多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多年后,笔者找到了当年驾驶飞机送张学良到台湾的飞行员,才终于揭开这尘封许久的秘密。当年的驾机人叫“王赐九”,湖南慈利溪口古镇勤中村人,第四期黄埔学员,如今已经93岁高龄。  相似文献   

13.
正1930年7月2日至8月10日,张学良在渤海岸边的葫芦岛避暑长达40天,通过保存下来的档案资料可以看出,张学良此次名为"避暑",实则"避战",避免中原大战各方代表之拉拢。张学良在这些看似"休闲"的日子里,始终关注中原大战局势发展,并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1930年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后,张学良于当年3月发表通电,主张和平救国。由于张学良所部东北军三十余万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军事力量,张学良  相似文献   

14.
首度离台赴美探亲张学良1936年在古都西安发动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兵谏后,便开始了被幽禁的生活,使其从青春到迟暮的生涯,笼罩了传奇的色彩。就在55年后,人们仍在挂怀他的境遇时,1991年春季里,传出了张学良即将飞往美国探亲,重享天伦之乐的消息。张学良的亲属几乎都在美国。元配夫人于凤至从1940年赴美治病,再也没有回国,晚年独自生活在洛杉矶莱克瑞治路林泉别墅。张学良和于凤至有三男一女。  相似文献   

15.
本刊第九期刊登了沈醉先生写的《囚禁中的张学良》一文后,读者来信希望知道张学良将军的近况。为此,我们约请作者主要根据台湾报刊登载的有关报道,写成这篇《张学良在台湾》的综合介绍。遗憾的是,张将军目前的处境,使人们尚难得知更多的消息。  相似文献   

16.
5月19日,"纪念张学良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此次活动由张学良基金会主办. 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张学良将军及东北军后裔和来自海外各界爱国人士及新闻媒体代表等30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纪念中国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毕生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深切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海外的华人一直没有忘记历史功臣、爱国将军张学良;张学良将军的乡亲——辽宁人民,更是对他怀念有加。1998年5月31日,两岸三地的华人共同在美国为张学良举行了98岁华诞祝寿“见证”活动。祝寿活动是在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公理会教堂举行的,参加的有来自美国各地、中国一些城市和台湾省的各界人士,如中国中华慈善总会代会长阎明复、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辽宁省海城  相似文献   

18.
章志诚 《侨园》2006,(6):18-19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深受人们敬爱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为团结抗日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他8岁时,张作霖就请早年曾教过他的老师杨庆辅为他启蒙;张学良10岁以后,张作霖又请一位留学奥地利的军人陈瑛为他教授德语。然而,后人在有关张学良的传记中却很少提及陈瑛的名字。陈瑛(1885—1941),字蕙薰,又字惠生,浙江省青田县阜山乡王费潭村人。他有4个兄姐,长兄陈琪是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陈瑛的父亲陈邦隽,名佐周,号裕棠,是青田县阜山乡思想比…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利益不计前嫌,求同存异的团结奋斗精神;为国家民族利益忍辱负重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大大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为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灿若群星。在内…  相似文献   

20.
凤荻草 《各界》2011,(9):84-85
张学良与日本关东军可谓仇深似海。日本关东军除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其父张作霖,还制造了一起与“皇姑屯事件”同样臭名昭著的爆炸杀人事件,这一事件夺去了张学良刚刚九岁的爱子性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