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曾经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的教导告诉我们,每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具体走什么道路,无产阶级政权具体采用何种类型和形式,主要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各民族传统等多种因素,各国国情的多样  相似文献   

2.
陈晓 《学理论》2010,(11):83-83,92
人类生活必有其固有的社会关系和民族团体,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与文化来哺育人们。艺术的民族性被定义为"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愈具有民族性的作品,愈具有现代感、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价值是文化的灵魂.文化价值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特征、变迁和发展方向.异质性和同构性是文化价值的两个根本属性.文化价值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文化价值的同构性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互相借鉴.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文化价值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的政治体制,但可以借鉴其中合理的成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打造能够关住权力,尤其是执政党权力的笼子.要关住权力必须真正实行有限政治、票决政治、阳光政治和法治政治.  相似文献   

4.
傣族土司制度历史是傣族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历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从傣族这一制度的历史线索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傣族在长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为有着特殊民族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特点的一员,土司制度是傣族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它有着傣族自己民族的特点.而在另一方面,傣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和中央王朝的强势政治因素影响,在傣族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进程中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的民族总数尚无定论,大概在两千左右。仅我国就有56个民族,还不包括尚待识别的民族成分。在这样纷繁多姿、数以千计的民族之林中,之所以能够各个得以区分,就是因为民族尽管大小不一,但均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它反映在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心理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人们通常以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来概括这些民族差别。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民族理论?民族理论就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学说。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后,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中生活,包括现代工人阶级也是如此。正如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的:“工人阶级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围内构成起来’,如果不是‘民族的’(‘虽然这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巩固、成长和形成”。①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  相似文献   

7.
杨岩薇 《侨园》2007,(3):28-29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急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对人类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样极其重要。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音乐交流担当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加民族政治观都承认了民族平等原则和民族权利保护原则。但作为两个基于不同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在民族政治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环境和内在结构关系上对两国民族政治观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两国民族政治观各代表了自己的民族或国家文化特点,各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是我国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民族行政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变更性,包括民族的变更性,行政权力的变更性、行政区划的变更性、行政管理机构的变更性.二是不完善性.先秦时期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其行政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三是兼容性.这种兼容性表现在先秦诸朝采取兼而容之的灵活政策,实行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四是过渡性.先秦时期不仅是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期,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更的重要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最终确立了封建皇权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制度,并将少数民族纳入这一框架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礼仪,而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来自何方、男女老少,饮食永远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等众多因素在内,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本文着重讨论中俄两国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和餐桌礼仪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上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文化可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分别以口语、文字和高级宗教为代表。民族个性的形成并非缘于独特的基层文化,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基层文化与高层文化的独特结合。高层文化相较于基层文化更具有普适性和世界性,它是民族形成的关键内容。现今所有民族的历史都能说明这点,而中国回族的历史尤其具有说服力。因此,世界的才是民族的这一命题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和俄罗斯同为世界大国,近年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更加密切,研究两国的文化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实现跨文化交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动物形象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民族色彩,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并赋予这些动物形象以附加含义,这些附加含义也恰恰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俄罗斯素有"北极熊"的称谓,这不仅仅与俄罗斯地处北方且国土面积辽阔宽广相呼应,而且与俄罗  相似文献   

13.
一、通过意见表达来监督政府权力 在每个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利益集团都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现象。意见表达可以说是利益群体(利益集团)制约政府权力最主要的途径,而这种制约集中体现在影响政府的政策决策。利益群体一般都有明确的利益倾向性,这是它们联合的基础。而正是这种利益倾向性促使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和地方总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完整的关于一般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定义。对于社会主义概念的运用,他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往往泛指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反对剥削压迫,要求财产共有或公有的理想和行动。列宁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列宁全集》第20卷,第6页)。他甚至认为,空想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属于民主政治范畴.世界上不同政体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治理模式,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由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国情决定的,也是符合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的.本文从民族区域自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是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统治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这一集军事、政治为一体,包纳满、汉、蒙多族的政治制度不仅确定了其成员的个人身份,更改变了他们的民族属性。使得被纳入八旗制度下的汉人,其社会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也随之更改。这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生活习惯、语言、信仰发生变化,使八旗整体意识逐渐加强,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一认识亚文化,先要了解主导文化的涵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结果,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它是包括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工作技术和生活方式,以及接人待物的礼仪、婚丧嫁娶的传统,还有更高一层次的宗教信仰、哲学、政治等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正是这一切,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基本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文化是通过社会而传播的,每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素质修养,都是他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的产物。人类之所以形成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传统社会,除了种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矛盾与选择;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矛盾的困扰,使自己的人格达到力所能及的高度呢?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在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有没有可以继承的人格精华和力量?回答是肯定的: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吸收丰富的养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再塑自己的人格。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民族文化中的所有健康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绵延博广、海纳百川。根植于这一民族基础和文化土壤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中华各民族历史演进历程中,许多有不同血缘联系的人们,通过地缘、政治、语言、文化、经济、信仰等多方面的联系,在互相交往、互相吸引、不断融合、不断认同中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源远流长,又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的发展又都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必然存在着地域性和地域差异。因而,产生于这一差异基础之上的地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冉启兰 《学理论》2015,(3):244-2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凝聚,是长期以来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宝贵的素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用入手,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