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先锋性”是对现代艺术探索与实验的性质与状态概括性描述。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写作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历经“今天派”、“第三代”、“个人化写作”,于今蔚为大观。80 - 90年代当代中国陆先锋诗歌写作,主要有如下七种形态:(一)肉身式先锋写作。肉身式写作,也即“躯体写作”,其命名肇始于西方女性/女权主义者在2 0世纪初的呐喊,旨在打破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秩序。当代中国先锋诗歌中,肉身化写作启动于舒婷,中经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等人兴起的“女性诗歌”写作运动,直到当下嬗变为“下半身写作”。如果说,舒婷一代对…  相似文献   

2.
一、“休闲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保持内心的安宁”“休闲”是一个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术语。“人倚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等。“闲”同“娴”,表明思想的纯洁与宁静。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人那里,休闲总是与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可以发展人的智慧、思想和良知。“休闲”,指的不仅仅是闲暇时间,也不仅是指“休闲活动”,更是指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休闲才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的诞生地。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  相似文献   

3.
“自我形象”理论是本世纪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揭示了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关于“自我”的图景。“自我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经历中逐步形成的。“自我形象”是一个前提、一个基石,在此基础上,一个人建立起自己的全部人格、行为乃至周围的生活环境。我们的个人生活经验总是在证实并加强这个“自我形象”,由此而形成恶性的或良性的自我循环之圈。  相似文献   

4.
记者:你给我们讲讲,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孙未:文学对应的是科学。我的理解是,科学从寻找共同点出发,使所有事物具备原则和性质,寻求共性与规律。文学却从寻找不同开始,是探索我是谁、人类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方法。人是动物,嫉妒、愤怒、追求异性、追逐财富和权利等等都是动物行为。但文学让人类超越动物部分进入精神领域,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文学能观测、描述人心中最细微的“不同”的存在,并尊重人的“不同”,最终归结到一个共性,描绘人类的群像。我想文学是使人类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的生命超越了肉身。  相似文献   

5.
富有与贫乏     
真正的富有并非对财富的占有 ,而是内心的充实 ;真正的贫乏并非物质的匮乏 ,而是来自内心的空虚。常常有这种感觉 ,如今的生活富有了 ,不愁吃、不愁穿 ,有时还觉得不知吃什么解谗。但有时却滋生一种怀旧心理 ,这并不是留恋过去的年月 ,主要是想追回在艰苦的环境中那种拼搏精神和与环境作斗争的勇气。物质生活很容易满足 ,而内心的空虚却很可怕。生活的道路上 ,谁都有失意、受挫、磨难的时候 ,都曾碰过壁 ,遇到几个“坎”。内心富有的人 ,会含笑迎上 ,将这些作为磨砺意志、检验斗志的机会。经过一番不懈地抗争努力 ,摆脱失意 ,经受挫折 ,战胜…  相似文献   

6.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幸福的理由,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真实考量。在这次助建敬老院的行动中,人大代表们的幸福感则是来自于“我能尽我所能做些事”。  相似文献   

7.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11,(5):143-145
舞蹈作品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痛苦”孕育过程,是舞蹈创作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内心体验与实际操作的“煎熬”。舞蹈创作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多次反复与实践的过程,是将客观生活转化成舞蹈编创’者内心思想后,再转化成编创者主观意向,进而创作出为直接可观的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亲切看望了95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人。季老与温总理关于“和谐”问题的一席谈话,对我们颇有启示。季羡林对温总理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对此很是赞同,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谐、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做到内心和谐,于国、于家、于单…  相似文献   

9.
黄勇变态杀人心理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付犯罪 ,首先要了解犯罪人。而了解犯罪人 ,则首先要研究犯罪心理现象。黄勇的案件属于典型的“变态系列性杀人案”。黄勇的犯罪心理问题主要为 :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内向 ;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内心的渴望与想象 ;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唤醒其“梦想” ;良好智能与独居成就了黄勇的“杀人想象”  相似文献   

10.
“它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看的,也是作者献给所有内心柔软透明的人的一份最好、最特殊的礼物。它会贯穿你的生活,成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时时洗涤你为世俗尘埃沾染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当前 ,我国城乡都有一部分人处于弱势地位 ,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无论在生活方式与职业的选择上 ,还是在享有社会权利与资源的运用上 ,都远远落后于其它社会群体 ,其思想、情感和心理相当复杂 ,带有明显的消极和负面色彩。其一 ,传统的“均贫富”理念与现实的贫富距离之间的反差 ,催生了“弱势群体”内心的相对被剥夺感。一些人长期生活在吃大锅饭的环境中 ,形成了传统平均观念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市场机制必然导致人们收入的差别。适当的收入差距 ,有利于激活人们创业增收的冲动 ,但是 ,当这种效益…  相似文献   

12.
行为艺术将当代人道主义难题身体化、行为化 ,显现出“后人道”肉身介入的特点。它承载了工具化时代人的“整体沦陷“和“自我碎裂”的现实 ,但它仍有一种自我关切和向现实设问的隐情。这种隐情借助于一个不复完整的主体和不再温情的境遇 ,通过一种极端化的方式被怪异地演示出来。人文精神至少经过了三次衰变———人的衰变、语境的衰变和表达方式的衰变。它充分展示了当代社会的文化悖论。  相似文献   

13.
论“我”与时代俞心焦我已经28岁了。对于一个无所作为的至今仍然不能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生活的人,至今仍然不能够完全对本质进行抒情的人,28岁,已经太长太长。在沉闷无聊中荒废青春,真乃悲我心焦。借用王国维诀死之前的话:“28岁,只欠一死。”这么多年...  相似文献   

14.
刘睿  钟淑颖 《理论月刊》2023,(10):142-150
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表征,深度的“脱实向虚”必将妨碍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幸福实现。随着人类虚拟生存从“想象版”到“网络版”再到“元宇宙版”,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加速演进。元宇宙中虚拟体验将全方位嵌入人的肉身感知,这可能点燃青少年“脱实向虚”的引擎,成为时下一大隐忧。但先进科技的捕捉与青少年“脱实向虚”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其生存论动因而言,青少年“脱实向虚”是现代性虚无主义渗透、青少年发展困境突围、教育不均衡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元宇宙前夜,预防、遏制和超越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需要加强青少年现实生存教育、独立人格培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成全青少年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15.
冶进海 《理论月刊》2022,(8):136-146
多种技术糅合进化中的媒介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场景化和艺术化。元宇宙等模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媒介平台,一方面是媒介汇聚众多技术后镜子般模仿物理世界的深度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媒介环境学派提出的“艺术的接生婆”遥相呼应。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图景将会在现实物理世界基础上以巨大的想象力依靠媒介技术搭建出镜像虚拟世界、想象虚拟世界、混合虚拟世界乃至多维虚拟世界,由此需要防范化解脱离肉身的风险、技术控制的风险、放逐自我的风险、文明跃迁的风险,尊重现实中“臭皮囊”的自由选择,铸好虚拟形象之魂魄,实现人之为人的“本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一、人文主义及其人的存在“人文主义”一词 ,是作为十五十六世纪新兴市民阶层———力图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的欧洲 ,神学是统治一切的意识形态。神学通过宗教观念将封建制度内化为人民内心中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的人生信念 ,既构成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理性基础 ,也是束缚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枷锁。为了摆脱精神枷锁的束缚 ,实现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们提出 ,以往人们都是基于宗教信仰的观念去认识世界和人 ,撕去这层神秘的纱幕 ,就能使世界…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勘里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茬勤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18.
王院琴 《开采》2002,(2):31-3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法律对人的行为规范,有赖于国家的强制力,它是以遵守为前提;道德对人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同时,它又测重强调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人的行为,而且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和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土里饶相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