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现代人对宋代生活推崇倍至,有的人甚至认为"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在贵州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不仅仅如此,在榕江县宰荡村,唱歌甚至被上升到和吃饭一个高度。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和饭只是为了果腹,而竹与歌则关乎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2.
侗汉两种语言长期直接接触。作为弱势语言的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侗语日常口语中,也深入到作为侗语书面语的侗族琵琶歌歌词中。对四类琵琶歌歌词中汉语成分的分布进行考察,不仅能看出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歌类在汉语词汇借用上的异同,还能从整体上看出侗语逐步汉化的趋势在书面语层面呈现出何种状况。数据显示,侗族琵琶歌的汉化程度已不容小觑,提醒人们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就得从保护民族语言、提升其活力和纯度抓起。  相似文献   

3.
鼓楼对歌     
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各式分明。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人对唱;如果客人来的是男歌队,主人则以女歌队与客人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有男歌队和女歌队,则客人的女歌队优先在鼓楼与主人男歌队对歌,客人的男歌队则在另外的地方与主人的女歌队对歌。鼓楼对的主干是唱大歌,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客人一到寨,主人先让客人到鼓楼里坐下,客主双方以歌互致问候。主人唱的内容是对客人到来表示欢迎,一路辛苦了,村寨条件有限请多包涵等等礼谦之词;客人则…  相似文献   

4.
侗族的鼓楼对歌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有很多种情况,除了吃相思必须在鼓楼对歌外,节日的时候有客人来访,主人也都要留下客人。如果客人愿意,主人也要请客人到鼓楼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侗族舞蹈的源泉,并进一步学习,来进行创作,我们到侗族地区深入生活,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选定了侗族分布集中的榕江、黎平、从江三个县。我们首先到达榕江的东江,这里地势平坦,是山区少有的平原。远望侗寨鼓楼高耸,颇为壮观。寨子里的人一听说要唱歌,很快地集中起来,弹起侗家琵琶和果吉琴。穿着整洁的  相似文献   

6.
侗族政治遗产资源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我国侗族人民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实践中留下了三大政治遗产,即"侗款制"、"鼓楼议会"和"约法款".而支撑这三大政治遗产"外壳"的坚固"内核"却是平等、民主和法治.这是侗族人民政治思想遗产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特别是鼓楼建筑艺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对鼓楼文化的研究,已经不仅仅限于侗民族内部或国内同行,国外学者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凡到侗乡观光游览或考察的国内外旅游者,参观侗族鼓楼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以歌养心     
《时代潮》2000,(9)
什么是歌?什么是舞?什么是情?走进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侗族山寨,你便会领略其中的真谛…… "大哥!唱首歌听听?"正当我的思绪游离出这喧嚣的歌山歌海之外时,一颗小豆子正砸在我的头上,我猛地一惊,抬头见对面坐着的那群刚刚歇下脚唱完"踩歌堂"的小妹子歌班的小姊妹们捂着嘴窃笑着,我反而脸一红。一向喜欢吼两嗓子的我,从迈进侗家寨的那一刻起,  相似文献   

9.
民间口头创作是劳动人民历史的艺术写照,它不仅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它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陷,使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亦有经可传。例如,侗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琵琶歌《十二月歌》、《七十二艺》和《生意歌》便艺术地再现了近代侗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处于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千里侗乡素有“歌海明珠” 之誉,侗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含蓄的格调,绚烂的风姿,优美的旋律扣开了人们的心扉,深入侗族人民的心田,成为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侗族人民唱道:“唱得欢,有吃无吃歌不断”。“饿饭饿得眼昏花,还要唱首歌来调节胃肠”。侗族民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侗家,那里便有歌声。有首“老人歌”唱道。  相似文献   

11.
当初吹侗笛、玩芦笙、唱侗歌,完全是出于爱好,他没有想到今生和芦笙、侗笛结下不解之缘,更没有想到因此荣膺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12.
正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践行"四力"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践行"脚力"寻找红色足迹,成立寻找红色足迹工作专班,重走红色路线、拍摄红色遗址遗迹、定位描点绘图等,"步测"每一条红色路线。透过"眼力"感悟红色精神,成立30多人的"党史学习教育"先锋团,将党史知识、党史故事和脱贫攻坚感人事迹编辑融入侗族大歌、琵琶歌、耶歌、侗款等民族文艺节目。发挥"脑力"讲好红色故事,  相似文献   

13.
侗族“鼓楼文化”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重要标志,是侗族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交、育人等活动中心,包容着众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文化”。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侗族鼓楼文化研讨会于1988年9月底在广西的三江、龙胜召开。出席会议的90多位代表中,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与会者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围绕弘杨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一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着重就如何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侗族文化的总体把握,开展宏观研究,在深化鼓楼文化研究的同时,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大文化领域的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收到40多篇论文,除中南民族学院学报选用外,木期刊用以下两篇,以推进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侗族民间的传统音乐丰富多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之怀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在分类问题上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器乐而论,侗族特有的乐器有琵琶(bic bac)、果吉(kgoh kgis)、笛(diigx)、笙(lenc)等。琵琶有大、中、小三种;果吉亦然,但不象琵琶的大、中、小那样相形明显(果吉的形状象牛腿,故汉称“牛腿琴”)。芦笙有倍大、大、中、小、超小五种。有的学  相似文献   

15.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的合唱歌曲的俗称。包括有一般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叙事大歌等。它以其格调柔和、含蓄尾婉而优美典雅的抒情旋律与其协调和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显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色彩斑斓,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有一百四十多万,主要聚居于黔湘桂三省(区)毗连地区。侗语属汉藏语系,侗傣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地区,由于大山阻隔,相互间交往较少,因而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就拿侗族曲艺来说,北部方言区除“说故事”部分村寨用侗语外,其它曲艺形式多借用汉语了;而南部方言区侗语曲艺则十分丰富。本文拟谈南部方言区的侗语曲艺,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7.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18.
张屿山  阳吉力 《当代广西》2006,(9):F0003-F0003
有歌的地方就有幸福。向往三江,就是因为那里有歌,让我们心仪已久的“侗族大歌”。侗族有史以来就喜欢聚集在一起,以这种形式歌唱生活,憧憬未来。“多耶”——侗语,是“踏歌而舞”的意思,亦是侗族大型集体舞,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旅途中总有太多的精彩。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东风村,我们“踏歌而行”的步伐被一个叫“石门冲”的生态旅游景区深情挽留。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计划总投资400多万元的石门冲生态旅游景区,是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而兴建的又一个生态旅…  相似文献   

19.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善说》中记载的《越人歌》的族属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越人歌》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认为《越人歌》与壮族有关者,如韦庆稳、白耀天两先生;有认为《越人歌》与侗族有关,如张民、林河两先生,以上观点都是从语言学、文学的角度去研究而得出的。邓敏文先生运用历史地理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壮族和侗族今天的分布断定:《越人歌》是侗歌  相似文献   

20.
侗语谚语,侗语称li~4 Wa~1' jm~1,译成汉语为:“语言之花道理深。” 在侗族民间流传着一些含义深刻的谚语,如: 我们侗家有谚语。 很早就有谚语了。 侗家不离谚语。 谚语是体现哲理之言。 谚语含意海样深。 以上几条谚语,说明侗族谚语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它丰富多采,至今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辉。 侗族,属古“骆越”的一支,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侗族人民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